“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在家养猪显得越来越不划算。”刁志峰说,他的猪场是在韶关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但是农民在周边地区做散工一天有60块的收入,而且只做7个小时。“现在房地产企业的招工广告都贴到我猪场的墙上了。”刁志峰说。
“我有一个养猪的朋友,前几天哭丧着脸来找我,要我帮他找几个养猪杂工,因为场里一下子走了5个工人。”余丽明说,现在愿意养猪的农民越来越少。“老一辈都选择出去打工了,年轻一辈就更不用说。”
据广东省农业厅的统计,2010年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下生猪养殖户数量比2009年减少了7%,产业结构性调整加快。业内人士预计,生猪散养户,可能将在两三年之内消失得七七八八。
“散养户迅速退出,留下了巨大的生猪供应缺口,而大的养殖户一时填不上这片空白,这就加剧了生猪的短缺。”余丽明说。
困境养猪企业抱怨扩大生产“心惊惊”
既然生猪市场有散户留下来那么大的市场缺口,并且我省是生猪销售大省,本省市场缺口就大,为何规模化养殖依然发展缓慢呢?
对此,多家接受本报采访的养猪企业均一肚子苦水。“现在养猪企业在各地都不是很受欢迎。”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珍芳表示,一方面,养猪场属于农业,对地方的财政和GDP贡献甚微。另一方面,养猪场所产生的猪粪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此外,出了质量安全问题还要追究地方领导的责任,出了动物疫病地方还要配套资金去处理。
吴珍芳说,在土地变得越来越紧缺的背景下,引进生猪养殖场对地方来说几乎是“赔本的生意。”“如果我是县长,我也不干。”吴珍芳苦笑着说。
“在这种背景下,养猪企业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余丽明说,既然地方不欢迎你,自然有办法让你走,比如说,不给你发排污证、不给你发环评证,或者说,今年发给你了,明年却不发给你。
“现在投资一个规模化的养猪场,一般要一千多万元。”麦露说,在这种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政策氛围下,有哪个养猪企业敢拿那么多钱去开玩笑呢?
余丽明说,现在哪里可以养,哪里不能养,不少地方政府都很随意。她呼吁各地要有一个生猪发展的规划,明确划定“禁养区”和“养殖区”,避免养殖企业无所适从。不能动不动就以环保的名义驱逐生猪养殖场。
“丁磊前几年高调养猪,现在也没见得发展得很大,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生猪养殖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余丽明呼吁,中央和省一级应该督促各地出台“菜篮子工程”,将其纳入党政领导的考核体系,给生猪养殖留下一些发展的空间。
“政策环境不改善,没有多少企业敢大展拳脚去扩大生产,缺猪可能会成为常态。”在记者的采访中,多家企业均如是表示。 (记者 陈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