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春来早,菜农卖菜忙。收菜、验货、装车……广西田阳县冬菜地里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小番茄3元一斤,一亩能收入上万元!”百育村农民黄成海高兴地说。公路上,一辆辆货车满载蔬菜驶过,正运往北方市场。
经过几年发展,广西冬菜种植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秋冬蔬菜供应基地。每年北运秋冬菜800多万吨,约占全区秋冬菜总产的70%,为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及港澳市场提供了充足货源。
资源生“金”
一亩地收益翻几倍,冬无闲田、村无闲人
春节刚过,宁明县洞廊村村民韦建雄就开始忙起来,田里旋耕机轰鸣作业,连片的马铃薯是满眼绿色。
“再等个把月就可以收啦!”韦建雄说,同样一亩地,过去他只种两季水稻,收入不高。去年镇里结构调整,他收完水稻种马铃薯,亩收入约3000元,一亩地收益翻了几倍。
种马铃薯有赚头,去冬老韦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亩。“现在村里的冬闲田越来越吃香了,每亩租金涨了几十元。”韦建雄说。
广西发展冬菜优势何在?“靠独特的资源生‘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一是温光条件得天独厚,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340天以上。二是全区有1500多万亩冬闲田。三是生产成本低,效益高,上市时间正好是北方蔬菜空档期。
“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让最适宜种菜的地方种好菜。”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说,广西各地集中财力推进秋冬菜生产,2010年自治区下拨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秋冬菜生产。目前,广西六大商品菜优势产区基本形成,有6个市蔬菜播种面积超100万亩,26个县超20万亩。
冬季无闲田、村里无闲人,广西的农业资源优势正变成生产力。近几年全区蔬菜总产每年增速超过5%,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目前,广西人均蔬菜产量500多公斤,秋冬菜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30元以上,实现了“钱粮双增”目标。
科技给力
撑起“保护伞”,挂上杀虫灯,让好种子长出好蔬菜
春节前后的持续阴冷天气,让不少冬菜遭受冻害。然而,在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里,一片片番茄却长得生机盎然。村民罗美艳说:“给菜田撑起‘保护伞’,抗冻又抗旱。”农技员杨国立解释,她说的“保护伞”是广西农业专家创新集成推广的农作物“三避”技术,覆盖小小一块农膜或一层稻草、秸秆、树皮等,避雨、避寒、避晒。
“有了好资源,还要让好种子长出好蔬菜,技术推广是关键。”张明沛说,为了让科技落户田间地头,从2009年开始,广西农业部门每年都组织3万名以上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让实用技术落到田间。
宾阳县黎塘镇司村老支书玉壹初说:“过去单种藕,一亩只产2500多公斤。套种后,莲藕产量不仅达到3000公斤,还能多收500公斤稻谷。”
广西依靠科技推动蔬菜生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蔬菜产业升级。目前广西商品化蔬菜种植基地中,“三避”技术应用率达93.6%,良种推广率达98%。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0.66万盏,减少使用农药4000多吨。
科技嫁接,资源优势显活力。桂林市郊近80%的菜地每年复种达到4—6次;梧州市基本实行瓜豆与绿叶菜间套作;宾阳县建立了2.6万亩的莲藕套种晚稻基地,实现了资源换产业。
市场驱动
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让农民的菜卖上好价钱
种出的菜卖给谁,小生产如何对接大市场?广西积极探索经营方式转变。
田阳县田州镇兴城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园里,“千禧”、“金币”、“俏佳人”……各个品种的番茄长势喜人。兴城村蔬菜协会的会长黄子刚介绍说,春节前乡亲们刚注册了“壮乡红”果蔬品牌。眼下正是销售旺季,要尽快把这个品牌打出去。兴城村3500多亩番茄“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新技术传播快、品种更新快、病虫害防控及时。“今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能超过1万元。”黄子刚估算。
目前,广西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176个,会员43.8万人,规模经营蔬菜面积达42%以上。
引进龙头,做强产业。日前田东县祥周镇的新亚东集团农产品冷链中心开业,该公司已发展订单优质小番茄2万亩,今年订单面积将达到5万亩。目前京、沪、港等地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到广西建立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更带来稳定的大市场。
广西菜市场潜力有多大?张明沛分析,特有的资源优势,注定广西秋冬菜在北方市场前景广阔。另外,目前“东菜西移”已成趋势,随着“泛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广西已成为粤港澳最好的“后菜园”。再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盟地区将逐步成为广西蔬菜出口外销的大市场。到2014年,广西计划发展蔬菜面积17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