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全媒体记者 冯冬宁
“灾害袭来,全球同此凉热”。
连绵不绝的中国北方旱情、50多年间不遇的澳大利亚东部洪难、巴西暴雨灾区的一片萧条以及南非七省遭遇严重水灾……一波接一波的灾情再次炙烤着国际粮食市场。
这样的片段似曾相识。事实上,刚刚过去的2010年,主要产粮国俄罗斯、乌克兰因干旱、火灾等因素宣布减少粮食出口,进而导致全球粮价暴涨的阴翳仍在。
经济学家纷纷预测:极端气候影响下,部分地区或发粮食危机,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恶化世界各国的通胀。
因此,当潜在的全球“粮荒”问题遇到世界各国一浪高一浪的高通胀,地区局势的演变中,一场粮食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上演。据外媒报道,日本跨国粮食企业已经加大海外采购粮食的步伐——
灾害袭来
50年不遇、60年不遇、百年不遇……或千年一遇,对大多“靠天吃饭”的本地农民来说,不断升级的山东干旱等级持续传达出的是一种难言的焦灼。
除山东外,气象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至今,承担我国产粮重任的冬麦区——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诸多省份,已无有效降水。这期间,尽管2月9日至10日,江淮、黄淮和华北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水使得河北、山东、河南等旱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降雪;虽然国家防总办公室也称,降水有效遏制了冬麦区旱情迅猛发展的势头,但数以万计的农户们备受煎熬的是,长达百余日无有效降水的旱期内,日益严重的冬麦区正迎来小麦返青的关键期。
对此,农业专家纷纷预测,一旦返青缺水,后果将难以预料。据最新数据,截至2月10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0128亿亩,其中重旱面积1506万亩。
事实上,路逢灾情的不止中国北方。受极端气候影响,近期全球多处暴发极端暴雨和洪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遭受50年不遇的水灾,煤和原料出口航运受重创;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地区塞拉纳持续雨灾,可能继续推高当地大宗商品原料价格。
粮食主产区面临的种种灾害形势不仅成为市场的炒作题材,也同样加大了粮价上涨预期。春节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前期走势相对温和的小麦期货一举迈入3000时代。强麦主力1109合约9日尾盘涨停,收于3051元/吨,上涨200点。硬麦和早籼稻期货同样表现抢眼,主力合约分别上涨3.27%和2.31%。
同样,美国小麦期货价格8日升至30个月来的高点。
而另一项数据更显示,灾情不断的背景下,去年11月中旬至今,国际粮价已上涨约35%。
似曾相识的片段
粮价疯涨,全球同热。这一切似曾相识。
去年6月之后,受俄罗斯、欧盟一些小麦产区遭遇旱灾、加拿大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遭遇过度降雨、澳大利亚蝗灾等灾情叠加影响,国际小麦价格出现了50多年来“急剧”上涨。
以俄罗斯为例,当时《华尔街日报》曾表述称,在俄罗斯的一些重灾区,酷热和干旱导致半数小麦绝收。当时,俄罗斯的减产将小麦价格推高了62%。
这样的涨速显然令全球小麦期货市场措手不及。这一切也从去年8月初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历史交易数据可见一斑。彼时,统计显示,其小麦期货自6月每蒲式耳456美分猛涨55%至8月初的707美分,该涨速为当时“50年来最快”。
本报梳理发现,就在去年6月,小麦期货价格仍处于9个月来的低点,较年初跌了近21%。然而,短短两个月时间,小麦期货价格却上涨28%。
然而,没有再高,只有更高。这个冬天,极端天气轮番上演——暴雪、干旱、洪灾、严寒不断肆虐下,刚刚过去的上周,上周,国际小麦期货价格一路高歌猛进,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3月软红冬麦合约价一度触及2008年8月25日以来的最高位。
与此同时,资本暗流推高国际粮价的历史片段也再次上演。
有消息称,目前流动资本也将更多目光投向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意图凭借极端天气大肆炒作粮价,从中获得收益。上述消息也在美国商品期货管理委员会持仓数据得到印证,该数据显示,目前大豆、小麦等主要农产品期货期权的基金持仓都在历史高位。据统计,截至2月1日当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小麦期货总持仓量1669116手、677852手和545753手,规模继续上升。
在此背景下,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部主任梁艳芬等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资本炒作为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飙升提供了巨大动力。
这样的形势,也引发了国际对粮食问题的担忧,世界银行于日前发出警告称,“如果全球食品价格随着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一些地区可能重演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情景。”
谁是乌鸦嘴?
屡创新高,国际粮食价格也让业内对通胀隐忧蔓延全球。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
虽然时至今日,粮农组织和各方经济学家都未承认粮食危机爆发,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粮价高企持续时间越久,粮价飙升幅度越高,世界或局部地区面临粮食危机的风险就越大。这样的风险必然加大上述地区对通胀的担忧,而一旦“通货膨胀”出现,本报认为,对于前途未卜的全球经济来说,绝对不是一个福音,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疲弱且仍然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的当下。
事实上,进入2011年以来,印度、俄罗斯、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国内通胀。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极端天气席卷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已开始向其他商品和服务领域蔓延,全球通胀预期都在普遍增强。因此,如何应对通胀成为2011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挑战存在下,作为粮食主产国和主要消费国的中国北方旱情自然吸聚了更为深层的关注 。美国经济学家杰生布里特表示,中国的旱情给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一阵“颤抖”。本报注意到,类似“中国主要产粮区面临60年以来最严重大旱”、“中国缺水麦田已达640万公顷”等标题被迅速提炼,登上全球各国媒体的版面。
上述灾情渲染下,“乌鸦嘴”发出的悲观声音似乎并不止这些。联合国粮农组织8日再发出“中国北方小麦产区冬季旱情严重,可能影响中国冬小麦产量”的预警似乎更具代表性。上述预警发布后,不少分析人士称,这表明国际市场担心中国因小麦减产而大量进口粮食,从而进一步加剧国际粮食的紧张局面。
不过,对于上述言论,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10日在接受官媒时称,国际上的很多言论,事实上是国际炒家借灾炒作涨价预期,加剧了国际粮价异动。
抢粮大战或再现
辩论还在继续,且远无停止的迹象。
不过,辩论无碍事态的发展。粮农组织经济学家阿巴西安就直言,食品价格高企将可能使一些低收入粮食短缺国面临粮食进口资金不足。
有机构在年度展望中指出,全球农产品库存在2010年已接近历史最低水平。美国农业部2月9日发布月度供需报告,下调2010/2011年度美国及全球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年末库存预估,基于这种预期,市场整体基调依然看涨。而在此之前,俄罗斯政府就宣布粮食出口禁令将至少延续至2011。
种种迹象显示,全球粮食的日益紧张进一步促发了粮食争夺战。
事实上,这样的争夺早就拉开帷幕。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日本从2009年开始就在欧洲等国部署争抢粮源。而目前,粮食价格高企下,日本跨国粮食企业再次加大海外采购粮食的步伐。
除日本外,自去年8月初前后,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埃及在创下“两周内的二次购进数十万吨小麦”的记录后,目前该国的动荡政局,在直接影响中东事态的同时,也将对全球小麦市场施加影响。
而如今,在北方大面积干旱的背景下,分析师们更是表示,中国今年可能需要进口相当显著分量的小麦来弥补国内产量的减少。
不过,按照国内众多专家的理解,中国粮食市场和世界粮食市场素来隔着“防火墙”,二者之间互相略有影响,但不存在决定性的关系。依靠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粮食库存消费比和95%的自给率,中国将力保自身的粮食供应。
数据似乎也证明了这一切:2010年,国际麦价因俄罗斯等地灾害全年上涨近45%,但中国国内麦价仅上涨5.1%;2007年,全球麦价同样因减产而上涨88%,而中国仅上涨6%。
同样,去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4641万吨,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这也必然成为中国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砝码。专家们表示,如果市场粮食供应出现短缺或者价格大幅度上涨,不排除国家抛售储备粮来保障市场供应,平抑粮食价格。
言外之意,即“我们不会卷入国际抢粮大战的团体”中。事实上,我们确实希望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