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农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寒冬菇价逐浪高 转型升级正当时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年01月22日    关注度:     【字体:
近段时间,衢州市白菇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10元到12元左右。如同考生考试,今年的好“成绩”主要得益于外界的气温适宜。事实上,因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升及国内外产业快速壮大带来的冲击,一场更大的考试正在进行。

  行情:好于去年

  相比去年过山车一样的价格,今年白菇价格要稳定得多。但同时,上升的原材料及人工成本正成为考验这一产业的因素。

  冬日的寒冷难挡白菇价格高带来的兴奋。从2010年11月份开始,江山市上余镇五程村菇农祝江舟,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床采摘白菇,天蒙蒙亮时赶到江山农贸城的集市。

  “今年天气冷,白菇价格不错,集市不会跟去年一样挤满急于卖菇的人了。”今年1月15日,祝江舟相告,去年这时候经常是菇农挤满农贸城,连路都走不过去。“近段时间的价格都有五六元一斤,而去年这个时候价格是3元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气温低、种植户减少是今年白菇市场行情见好的原因。10/11季白菇从2010年10月底上市,除了11月底至12月初因气温较高价格相对低外,其余时间价格均不错。

  据了解,今年有部分种自然菇的菇农受去年行情影响及成本的原因放弃了种植。常山县去年14个乡镇均有白菇种植户,今年分布范围减少到了10个乡镇。

  与五程村隔壁的李坪村,种植户约比去年减少了一半左右。该村已经种了20多年白菇的李明文说,白菇主要原材料棉籽壳价格涨得快,由2008年底每公斤0.86元左右涨至2009年的1.5元左右。“成本太高,再加上去年行情不好,感觉今年风险比较大,就没种了。”李明文说。

  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菇农们想了很多办法。江山市长台镇工厂化种菇大户黄彤根表示,用豆秆粉及玉米芯代替棉籽壳可以降低一定成本,白菇品质并无差别。“除了寻找替代原料,我还种植新品种来降低风险。2010年种了20万袋海鲜菇,每袋收益在2.4元左右。”一些白菇企业还正在试用菌草代替棉籽壳,试用液体菌种代替固体菌种,使其发菌快、成本省、效率高,更环保节约。

  与此同时,通过技改措施来提高白菇产量及质量也是一个办法。常山县食用菌办公室工作人员江美芳说,常山县正在向全县菇农推广三项技改措施,让他们提高产量质量,减少病虫害。

  而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目前种植户的普遍应对办法是限制规模。长台镇华峰村菇农毛中岳种植了5万多袋白菇。他告诉记者,每年的规模都在5万袋左右,忙时雇工5人至6人,平时一般雇1人到2人。“尽管今年价格不错,但明年并不想扩大规模,5万袋已经是自己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据了解,江山现有白菇种植户1万多户,大部分规模集中在2万到5万袋,也就是经营户自身能解决劳力,不太需要另外雇人的规模。

  业内人士表示,上升的劳动力成本正考验着白菇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压力:外地发展来势汹涌发展白菇产业,目光不能仅盯在衢州本地,还得关注国内国际的发展情况。

  “白菇产业的风险来自外部市场竞争、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等多方面。气温低造成的好行情只是暂时的。”杨建文是江山市利兴白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认为,虽然今年有好行情,但是也不能忽视外地发展给我市白菇行情带来的压力。

  近年来,由于工商资本大量进入这个产业,产能规模增长很快。广东和江苏是近年来发展白菇种植最多的省份,规模大的工厂化种菇项目投资达五六千万元,一天最多能向市场供应20多吨白菇。

江苏省灌南县,在2010年就新出现不少工厂化种菇项目,目前该县白菇已经形成日产30万袋90万吨的规模,产量位居全国首位。为鼓励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灌南县对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了政策扶持,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由县财政按其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补助。

  不仅如此,国外的白菇也大量涌入国内,对这一产业造成冲击。近年来,韩国工厂化生产的白菇大量出口到我国,已致我国一些白菇企业亏损。这些白菇即便是销售到国内,每公斤也只要2元到4元,售价已经接近国内工厂化白菇企业的成本价。

  业内人士表示,韩国白菇之所以能低价进入国内,主要原因一是韩国劳动力成本很低,主要环节都采用了自动化生产,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二是韩国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补贴40%—50%,因此2003年至2004年,有大量农民开始投入工厂化栽培,市场竞争激烈,白菇品种在韩国国内供大于求,政府开始对出口进行支持和补贴;三是韩国的农业用电低廉,每千瓦时电只有30韩元(合0.22元人民币),而中国每吨白菇的电费成本至少比韩国高1000元人民币以上。

  韩国白菇现在主要在国内北方地区销售,对我市白菇现有的南方市场还没造成很大冲击,却有逐渐南移的趋势。

  而相比外地依靠工商资本发展起来的白菇产业,我市从业人员多数是依靠自身逐渐壮大起来,在规模上没有优势。我市规模较大的利兴白菇专业合作社一天最多只能生产5吨多的白菇,杨建文说:“凭借雄厚的工商资本和大量的农业扶持资金,外地发展起来的工厂化白菇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冲击,江苏白菇已经进入杭州市场,对我市以省内市场为主的工厂化白菇带来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内地高速发展的工厂化种菇及国外白菇的大量进口,暂时还未撼动我市的固有市场,近几年江山白菇在广州市场占有率均为65%左右,但不能不引起警惕。

  升级:向自动化生产进军

  从传统种植转向全自动智能化生产是发达国家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路径。我市白菇产业生产方式也将开始向自动化生产转变,迎接产业转型带来的考验。

  原料成本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白菇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正遇到“瓶颈”,亟待转型升级。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是这个产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的食用菌产业也经历了这一转变过程。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食用菌产业主要集中在荷兰、德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劳保环保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升高,导致产量逐年下降,食用菌产业逐渐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70年代末开始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1987年我国香菇产量超过日本后,世界食用菌产业加快向我国的转移。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是必然趋势。欧美发达国家菌种、堆肥、发菌、栽培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各环节完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完成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工业。在日本、韩国,食用菌生产从育种到加工等过程,也均实现自动化生产。

  目前,我市白菇产业大部分还是自然种植,对外界条件和劳动力依赖很大。突破气候束缚的工厂化种菇也只是在育菇阶段引入了可调节温度、湿度的空调设备,还没有脱离依赖劳动力的生产模式。“尽管我市白菇产业发展内外界均存在压力,但我们已在着手准备应对。”业内人士表示,发达国家食用菌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的升级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市白菇产业已经出现从工厂化向自动化生产转变的苗头。

  近日,在开化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白菇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生产采用瓶栽方式,拌料、杀菌、接种、装瓶都在流水线上进行。副总经理余维良告诉记者,白菇自动化生产浙江省内还不多见,目前除了萧山、开化两地外其他地方还没有。据了解,自动化生产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上都比工厂化生产有所提高,白菇价格也要高两成。“一天能装瓶7500瓶,且只需3个人就能操作,对劳动力的依赖大大降低。”余维良说。

  自动化生产的白菇不仅大量节省劳动力成本,而且白菇含水量少,易于保存,便于生产更适合进入超市的小包装产品。

  江山和常山两地已在计划将这一产业向自动化生产引导。江山2011年准备发展两家自动化白菇生产企业,其中一个就是杨建文投资的。“我准备在峡口镇发展100多亩自动化生产的白菇,提高生产效率,也减少劳动力成本。”杨建文说。

  白菇现在已成为衢州农民致富的手段,自动化生产对资金要求较高,投资动辄上千万,种植自然菇的菇农面对不断升高的原材料成本又该如何突围?

  业内人士指出,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这一产业同样适用。菇农可以开展多菌类栽培。多菌类栽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合理安排劳力,更能够占有市场。目前,江山菇农的种植品种已从原先单一的白菇发展到白菇、竹荪、秀珍菇三大主要品种;今年又新开发市场热销的海鲜菇、金福菇等新品种。常山的食用菌产业也从以白菇为主向白菇、秀珍菇、灵芝、猴头菇多元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也不断加大对这一产业的扶持力度。如江山市对新发展食用菌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在大中城市设立一定规模以上固定销售点的,及新建食用菌生产基地达到一定标准的,均有配套扶持政策。

  市场上的“考试”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工厂化让白菇产业摆脱季节的局限,自动化则让产业突破劳动力成本的束缚。只有不断自我突破升级,才能不在市场竞争中落伍。”业内人士如是说。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粮企去年收购粮食6022亿斤 最低收购价今年再提高
下一篇文章:国统局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