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农业动态 >> 浏览文章
马铃薯传播446年已在150个国家落地开花
来源:中国农业网    更新时间:2011年01月20日    关注度:     【字体:
 

  炸薯条、土豆烧牛肉……这是我们日常常见的食品。你可曾知道,南美洲印第安人驯化出的马铃薯,已经在150个国家落地开花  马铃薯全球传播446年

  1565年,统治南美的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当做贡品献给国王菲力浦二世,这是马铃薯登陆欧洲最早的文字记录,由此拉开了其全球之旅。

  446年来,马铃薯作为皇家贡品、药品、欧洲“第二块面包”、实现共产主义的“必需品”……在人间演绎着物种传奇。

  喀喀湖畔诞生“生长之母”——

  印第安人驯化野生马铃薯

  大航海时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536年,继哥伦布后到达新大陆的西班牙探险队员,在秘鲁的苏洛科达村附近发现了马铃薯。卡斯特亚诺在《格兰那达新王国史》一书中说:我们到达那里发现,印第安人种植了一种奇怪的植物,开着淡紫色的花,茎部结球,含有很多淀粉,味道极好。

  其实,马铃薯的起源地是在南美洲大陆安第斯山区海拔3800米处的喀喀湖附近,这里是玻利维亚和秘鲁交界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称之为圣湖。

  马铃薯被印第安人称为“生长之母”,他们将收获的马铃薯块茎放入山溪清洗,然后晒干,制成“土达”, 这是越冬的主要食物。印第安人认为,马铃薯是有灵魂的,尊称马铃薯为“丰收之神”。如果遇到了歉收,就认为是触犯了“马铃薯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马铃薯神保佑丰收。

  考古学家在印第安古代遗迹中,发掘出众多的马铃薯古代标本,还有织物和陶器中的马铃薯图像。研究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印第安人就开始驯化喀喀湖边生长繁茂的野生马铃薯。迄今,这里共发现了200个野生马铃薯品种。

  但马铃薯野生种的分布范围,则超出南美洲之外,在中美墨西哥及美国西南部都有分布。那么,印第安人怎么会选择高寒的安第斯高原栽培马铃薯呢?科学家分析:远古印第安人为避开原始森林、猛兽的恶劣环境,逐步迁移到比较安全的太平洋沿岸高达3000米以上的安第斯高原居住。严寒又迫使他们寻求一种新的赖以生存的食物。他们开始尝试食用马铃薯野种,长期驯化马铃薯并扩展至整个安第斯山区。

  印第安人在驯化野生马铃薯的过程中,对马铃薯分类栽培,根据品种变种不同,在面积不大的田块中种植四五个品种。实际上,全球传播的7个马铃薯品种,仅仅是印第安人选育改良的极少部分。

  国王、教皇、植物学家、药剂师——

  马铃薯传播的“高层途径”

  马铃薯全球传播,以皇家贡品、药品等不同身份出现,被军队、商人、外交家、传教士等,带往世界各地。

  1565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收到马铃薯贡品后,引进西班牙属地尼德兰。同年,菲力浦二世将马铃薯作为药品献给了有病的教皇庇尤四世。

  1583年,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把马铃薯作为药物,从意大利带到了比利时,而红衣主教的随从则把其中的几个块茎赠给了一位小城的市长,这位市长1588年把收获的马铃薯送给了维也纳著名植物学家克鲁索斯。克鲁索斯十分重视,他栽下了块茎,播下了种子,并进行了植物学的研究。此后,他陆续向许多爱好者和植物园赠送了一部分繁殖品。1601年,克鲁索斯对他获得的马铃薯做了详尽的植物学描述。

  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权地位的英国人,认识马铃薯没有依靠西班牙人。约在1586年,英国人德莱依克在加勒比海抢到了西班牙海外商站中的马铃薯,装上了他的船,并运往英国。1597年,英国植物学家杰罗尔德发表了他的马铃薯植物插图。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看到了马铃薯的价值,但他的国民习惯于以谷物做粮食,不愿改变口味。弗里德里希大帝因此命令士兵严格看管一片马铃薯地。有好奇的人忍不住偷拿几块块茎,这时候士兵就假装没有看见。

  在法国,马铃薯的命运一波三折:马铃薯外表凹凸不平,切开后会变黑,因而被谣传食用马铃薯会引发麻风病。17世纪初,法国勃艮第等地还曾禁止人们食用马铃薯。甚至,在1765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里被形容为一种粗糙的食物,只配给不讲究饮食的人吃。但一切的转机源于一位巴黎的药剂师安东奥古斯特·巴尔孟契耶。在1771年,他说:“分布在地球上陆地和水面的无数植物中,也许没有一种比马铃薯更值得高贵公民注意的了。”正是这位著名药剂师从营养价值上的不断推荐,才使得这种新的有用的作物推广到全国。

  马铃薯进入美国,则与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相关。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任美国大使期间,参加过一次宴会,席间赏鉴了马铃薯20种不同的做法。他回到美国后,盛赞马铃薯是最好的蔬菜,这才使得马铃薯在美国得以流行。1802年,托马斯·杰弗逊总统在白宫用炸薯条招待客人,自此炸薯条进入美国。之后,炸薯条迅速成为美国最普遍的马铃薯烹饪方式。

  “土豆加牛肉”被视为共产主义——

  前苏联曾在北极种土豆

  马铃薯是排在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第四大作物,欧洲有“第二块面包”之称。

  学者认为,17、18世纪,马铃薯普及开来的决定因素,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那个时期,全球人口不断增加,气候上处于“小冰河期”,主要粮食作物不足以满足需求。而马铃薯不仅耐寒、耐旱,且高产并富有热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18世纪的爱尔兰,是欧洲最贫困的国家,原本用于解救饥荒的马铃薯成为了惟一的粮食。爱尔兰人每年有10个月靠马铃薯和牛奶过活,剩下的两个月则依赖马铃薯和盐。成人一天大约可以吃掉5至6公斤马铃薯,像这样几乎只仰赖单一作物作为粮食,万一有一天这种食物缺乏时会导致什么样的悲剧?

  果然,1845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田遭受枯萎病的侵袭,造成连续几年的空前大饥荒,约100万人死于饥荒。还有100万人逃到其他国家,这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从爱尔兰流亡国外的大批农民里,有一个名叫帕特里克的年轻人。帕特里克在驶往美国的轮船上邂逅了一位女子并与之结婚,后来定居波士顿。帕特里克的曾孙约翰·肯尼迪,后来成为美国第35位总统。

  在俄罗斯,马铃薯也被视做解决饥荒的措施。18世纪60年代,俄罗斯一些地方发生了饥荒。当时管理医疗事物的机关——医学委员会向政府倡议,认为解决饥荒的措施是让荒民们种植马铃薯。1765年1月16日,枢密院发布了在全国种植马铃薯的第一道指令。随后,开始向爱尔兰采购马铃薯并分发。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不断将马铃薯种子向各地散发。

  “土豆加牛肉”曾被视为是共产主义的必需品。十月革命后,苏联十分重视马铃薯事业的发展,在莫斯科建立了实验站,后改名为马铃薯栽培科学研究所。1925年,苏联考察队来到南美洲,获得了大量原始资源,回国后开展品种选育。1932年,苏联在北极建立了北极区实验站,经过多年实验,终于培育出特别抗寒的马铃薯品种,使苏联的栽培区推进到勘察加等地方,扩大了近1000万平方公里。到1954年,苏联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第一。

  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公顷(3亿亩)上下。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22%,亚洲的58%。排在世界第二位的是俄罗斯,再次是乌克兰和印度。这四大生产国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50%。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0万公顷的国家还有波兰、白俄罗斯、美国。

  链接

  菜户营曾为皇宫种土豆

  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编有《酌中志》,其中关于皇宫饮食的记载: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针,都中之山药、土豆,南都之苔菜,武当之鹰嘴笋、黑精、黄精……不可胜数也。百种“珍味”,仅有山药、土豆产自北京,二者形味近似,故并列。

  据考证,明代供应皇家的“菜户”,对应的是今天右安门菜户营一带,当时已经有一定面积的品种组成的品种群。

  清乾隆年间是马铃薯在中国迅速传播的时期。这是因为当时人口骤增,迫切需要增加粮食的产量,尤其是乾隆三十七年户口的管理放松,农民有了迁徙自由,这样才使得土豆引种到其他地区,形成“不招自来”的传播格局。

  马铃薯进入中国

  路径无定论

  关于马铃薯最早进入中国的路线,目前并无定论。专家推断,大约有三种情形:一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在西北地区最先种植;二是由荷兰人从海路引进京津,当时是将其作为珍品奉献;三是荷兰人引种至我国台湾,再传至沿海各省,因此有的地区称呼马铃薯为荷兰薯、红毛薯。另外,在我国十七、十八世纪的文献中,以四川、陕西、湖北诸省方志中记载的马铃薯为最多,不排除马铃薯从西南或西北陆路进入中国的可能。

  马铃薯引入各地后很快融入本地的风土,因时因地而异,在推广过程中产生很多别名。各种县志、物产志中的名称有:土豆、土芋、地豆、黄独、子山药、香芋、山药蛋等。

  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

  将落户北京

  2010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关于建立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的东道国协议”在北京签署。

  2010年4月14日,由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和延庆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薯业高峰论坛”在延庆县举办。本届薯业高峰论坛吸引了300多名国内以及来自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参加,17位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就“薯业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2010年5月,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筹备工作组(由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国际马铃薯中心官员及专家组成)成立,具体负责亚太中心建设方案设计等筹备工作。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粮食输出大省需向食品输出大省转变
下一篇文章: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54,641万吨 连续7年增产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