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高效农业在加快发展中提档升级。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全力推进常规蔬菜、特色蔬菜、精品瓜果、苗木花卉、特水养殖和生态休闲等特色园区建设,推动设施农业装备升级、科技提升,促进高效农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及项目开发,全市共引进和投入各类资本13.5亿元进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农产品开发,基本建成各类农业园区45个,其中新建设千亩以上的29个。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2.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5万亩,新增200亩以上连片蔬菜、花卉苗木种植、100亩以上连片蔬菜、瓜果、葡萄设施种植项目138个,其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设施和露地蔬菜基地共55个。经市政府验收列入奖励补助的新增面积就达到18000多亩,初步测算扶持和奖励资金达到1500万元。在新发展的设施种植项目中,钢架大棚、日光温室面积达到90%以上。 2、坚持把节本增效作为重点内容,粮食生产在稳定发展中再攀新高。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增资补贴。提高新优品种覆盖率,积极推广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降低化肥使用强度。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扎实推进综合防治和农药减量工程。落实节本增效技术措施,深入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全年共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9个,主推农作物新品种28个,建设13个万亩稻麦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印发了致全市农民公开信9850多份,把控减直播稻工作列为对各乡镇物质文明考核的内容之一,有效遏制直播稻面积扩大的势头,今年全市水稻面积62.27万亩,直播稻面积23.56万亩,比上年减少9.47万亩,减28.3%。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被农业部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3、坚持把挖掘潜力作为关键环节,林业绿化在巩固小康指标的进程中提升水平。以绿色通道建设和村庄绿化为重点,积极实施“百村示范、村村行动”,林业绿化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市造林面积1.7万亩,完成市交任务的130%,其中新增成片造林7782亩,四旁植树160多万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6.2万亩。新建村庄绿化示范村60个,新发展花卉苗木、葡萄等高效林业1.34万亩,列入市政府奖励的866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22.03%;银杏产量8000吨。我市被省授予绿色江苏建设村庄绿化先进县(市、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市”称号。 4、坚持把规模化作为发展目标,畜禽、水产养殖在持续推进中彰显特色。以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和加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优质畜禽和特种水产。全市年上市生猪107.6万头、家禽1118万羽、山羊37.5万头。已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场32个、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小区)12个、年上市30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46个,栏存200头以上的羊场26个、200头以上的奶牛场6个、万羽蛋禽规模养殖场36个、万羽肉禽规模养殖场193个。生猪、蛋禽、肉禽的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分别提高8、11、12个百分点。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授予“全省畜牧工作考核评比先进县”称号,省畜牧总站在我市家畜良种推广站召开全省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情况流动现场会。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6万亩,其中精养池塘面积为3.6万亩,比去年新增0.2万亩;水产品产量2.1万吨,增7%,苗种生产总量达10.1亿尾,泰州市第一,占泰州市生产总量的60%,其中罗氏沼虾繁苗2.2亿尾,比去年增加1.5亿尾,增长214.3%;新增高效渔业面积为6745亩,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的237.8%,新增长江浮筏养殖1300平方米,黄鳝网箱养殖1800平方米。 5、坚持把“三品”认证作为重要手段,品牌建设在深化认识中扎实推进。坚持“三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三着并举,加强宣传,强化推介,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产品品质,打响农产品品牌。今年共完成无公害一体化产品申报认定162个,列全省前茅。面积12.5万亩,复查换证无公害基地15个、产品17个,绿色食品17个。申报制定省、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7项,申报建设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获批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项,新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项,三元良种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弱筋小麦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考核验收,“泰兴花生”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省专家组核查,两个产品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6、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有力支撑,科教兴农战略在深入实施中不断强化。全年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农业项目49项,上争省级以上项目资金2820.21万元。全年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9个,新技术31项,9项成果荣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场次,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书籍20多万份,农民培训工程获省农委表彰。全省农广校校长培训班在我市举行。大力推进泰兴农业信息网、中华银杏网、《泰兴农业科技之窗》、“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电话和“农村致富路”专题栏目建设,积极参与全省乡镇农业信息网上大联播,大力宣传推介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典型经验、好的做法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提升了全市农业的对外知名度。 突出围绕全市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创新工作指导方式,深入开展“走进园区、服务企业,走进村组、服务基层,走进农户、服务农民”的“三走进、三服务”活动,扎实推进科技人员驻乡蹲点工作,26个专家组107名科技人员挂钩指导高效农业重大项目和基地,全系统近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到基层直接服务于高效农业,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 7、农机化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化率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共补贴各类机具613台(套)。全市新增插秧机150台、大中拖配套秸秆还田机105台套、高效植保机200台、高性能收割机13台、收割机切碎装置105台、渔业机械50台及其他机械12台。结合秸秆禁烧,大力推进草还田和机插秧,全市机械化草还田面积达到50.73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8%。加强农机跨区作业调度,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761份,组织收割机720台次外出跨区作业,机收小麦面积70万亩,收入8850万元。 8、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强化,取得新进展。扎实抓好项目建设,土地治理、二类综合开发产业化等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5.35万亩,完成项目总投资3747万元;延令公司银杏开心果加工扩建项目和三零、凯菊、宇宸三个弱筋小麦加工原料贷款贴息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编制完成了2010—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园区8个,本级政府补助资金600万元。加强银杏产业开发,组织参加上海世博会国际组织发展网馆展示,在市新客运站及郑州、武汉、泰州等地建设了商品展示展销专柜,启动实施了200吨开心果项目。新建设各类产业化经营项目56个,市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成营业。运行正常。 9、加强农业执法管理,推进平安农业建设。一是强化农业行政执法。针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加大对经营单位及代销网点的执法力度,加强农资质量抽检,积极培植“放心农资经营店”,严防不合格农资流入市场,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和放心肥,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年出动执法1360人次,检查企业1180个次,查案45起,为企业和农民直接或间接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专人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实行“一对一”的全过程监管,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生产、用药行为。组织开展在种植养殖环节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整治及世博、国庆、中秋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活动,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三是强化防疫检疫。坚持按程序免疫,扎实开展了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夏季高温消毒“三大行动”,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保持在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了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把好检疫关,严厉打击收购、贮藏、加工、贩卖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经营秩序。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流行。四是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坚持依法管机,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监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五是长江禁渔、渔政监督、植物检疫等工作全面完成。 2010年,系统职能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高效规模农业继续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客观分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牢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配套不齐全、标准不高,农业稳产高产、增效增收的牢固基础还没有根本建立。二是高效农业园区的建设质次亟待提升。突出表现在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规模设施种植项目还不是太多,设施种植的效益还不够稳固,乡镇之间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少数乡镇园区建设初见成效,规模仍然偏小,模式仍然单一。部分业主由于在引进的品种,技术措施落实等方面存在偏差,导致效益不佳,给高效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能人,新发展了一批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大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广大农民的参与程度还不高,高效农业发展的成果还没有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农民共享。四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任务较重。随着我市高效设施农业的加快发展以及规模养殖户的不断增多,农产品质量日常监管工作量会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