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梭子蟹!丹东大黄蚬!”走在辽宁丹东的街头巷尾,时不时都能听到商贩这样的叫卖声。不少来过丹东探亲访友、观光旅游者,都免不了捎带蜚声国内外的“东港梭子蟹”、“菲律宾蛤仔”供家人和朋友品尝。丹东,这个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正以这些味美、肉鲜、个性化的地方知名水产品亮出自己的城市名片。
早在2004年,辽宁省丹东市就通过了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这一海区水生物较同类水产品在内在品质上独具优势。丹东市所处海区是我国纬度最低的海区,海水水温相对较低,海域营养盐丰富,非常适合东港梭子蟹、大黄蚬、菲律宾蛤仔生长。丹东出产的上述产品经中科院检验,其营养成分明显高于全国同类产品。这些绝无仅有的海上佳品以品质赢得了市场。据统计,仅梭子蟹年销售收入就达两亿多元,年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丹东海产品已形成独有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
可正是这些地方知名度较高的特色产品,却曾经让丹东水产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丹东双增集团公司负责人心急如焚。2010年6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电话铃声响彻丹东质监局标准化处。“我公司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急需贵局协助制定地方农业技术标准。”简单几句话,不难听出对方的迫切渴望。原来,双增集团公司为开发和保护区域资源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推动丹东地区经济发展,正在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但是申报过程却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因无法提供“产地环境条件规范、生产技术条件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全部搁浅,所有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停滞不前,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给公司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亦将影响到丹东优质特色海产品的推广。
得知这一情况后,丹东质监局党组立即召开地理标志产品专题准备会和通气会,围绕这3种地方特色产品,反复查阅资料、组织调研,引用相关标准40多个,进行同类产品比对,连续奋战7天后,3项水产品养殖技术标准草案终于出台。此后,由该局主管副局长挂帅,组织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标准化工作人员,到双增企业集团现场召开3项技术规范的标准审定会,从产品环境条件到赠养、暂养的科学管理;从病害防治到滩涂改良;从外观要求到安全指标检验……标准审定会从30多个大项120余个小项入手,协助企业形成了《东港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规范》等3项水产品养殖技术标准。
规范的出台获得了企业热烈的回应。“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我们企业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急盼心愿!感谢你们!”双增集团公司的负责人紧紧拉住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手说,“没有你们今天职能部门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帮助,将不会有企业明天丰厚的收获。正是因为有你们这份承担而让地方特色水产品更加充满生命力!”该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这3项规范内容完整、技术指标规范、技术要求合理,符合当地水产品养殖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行性的技术规范。规范的出台给企业带来了福音,更为给独有的区域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将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东港菲律宾蛤仔这3项养殖技术标准,于2010年6月24日由丹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7月24日正式实施。这将是丹东地区继丹东板栗、东港大米为地理标志产品之后,申报的第3个地理标志产品,也是该地区唯一的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项养殖技术标准的出台,结束了市级地方农业技术标准较为单一的历史,加快了地方特色产品从此步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