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单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超全国平均水平,5年累计增产近80亿斤,增量占全国同期的四分之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日前在合肥指出,安徽近年来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为全国粮食增产探索了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破“逢灾必减”怪圈 小麦增产占全国四分之一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以秋补夏,担惊受怕”,这是流传在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平原的一句农谚,说的是夏粮在全年粮食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粮食主产省之一,安徽的情况自然不例外。占夏粮比重达90%的小麦,更是年年牵动着安徽上上下下几千万人的心,成为预判全年粮食生产的“风向标”。
安徽涡阳县义门镇种粮大户潘永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农民种粮但不重视粮,一切‘靠天收’;乡村干部也很少过问农民的种粮情况。现在不一样了,从种到收,乡村干部和农技站的人往村里跑个不停,比俺们农民还关心粮食生产。”
潘永的感受来自于近年来安徽实施的一系列增粮举措。从2005年秋种开始,安徽省启动了一项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潘永和许多小麦主产区的农户从中受益,粮食收成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从1998年开始包地种粮,那时即使风调雨顺,亩产也不过五六百斤。”潘永回忆道,当时农业税赋重,许多农民不得不选择抛荒外出。可这几年“大不一样”。尽管老天不是涝就是旱,可小麦产量却不减反增。
“如今我种的两千多亩地,平均亩产已经达到550公斤,个别地块超600公斤。”老潘得意地说。
自2005年安徽实施小麦高产攻关以来,尽管先后遭遇2007年淮河大洪水、2008年低温冰冻灾害、2009年大旱以及今年持续低温阴雨灾害,但小麦产量却灾年屡夺丰收。
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安徽小麦单产达340公斤/亩,比2005年增加84公斤/亩,增长32%。其中,小麦单产最高田块纪录更是刷新到739公斤/亩。小麦总产达到241亿斤,比2005年增加79.7亿斤,增幅近50%。单产、总产均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以安徽沿淮小麦主产区1000余万亩种植面积和今年单产340公斤计算,安徽小麦五年来的增量相当新增一个“淮河粮仓”。
“意义不光在于产量,关键还在于找到了一条稳粮之路,破解了粮食生产‘逢灾必减’的怪圈。”发起并一直参与小麦高产攻关的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说,通过五年来的实践,安徽目前的小麦生产已可达到“小灾不减产、大灾小减产、无灾大增产”。
“老技术”集成运用 助力粮食夺高产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依靠的并非高精尖技术的发明,而是一批“老技术”的集成运用。
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介绍,小麦高产攻关主要依靠四项关键技术的集成运用,即优质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这些技术早已有之,但过去因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和一家一户对科技种粮热情不高,多“悬在空中”,落地率不高。“高产攻关攻的就是这些技术的‘落地率’。”
为此,安徽省探索出一套以政府农技服务为主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力,“技随物走”的物化补贴方式为保障的“组合拳”,打通农技入户“最后一公里”。
安徽恢复了全省所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并将技术人员服务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绩效与职称评聘挂钩,还建立了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活动责任制,按照“服务到户,措施到田”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农业干部下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活动,推动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每年小麦生长季节,全省三万余名农业技术干部都活跃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用“统”的办法解决“分”的烦恼。涡阳县高炉镇炉阳村农民郑文彬告诉记者,如今农民种粮只要“带着种子到田头”,其他的事都有专人干。他们村80%村民都加入了村小麦种植合作社,大家统一购种、购肥,统一找农机队和植保队播种收割、防治病虫害,不仅价格比一家一户便宜,而且大大提高了田间管理水平。
“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种粮农民‘老龄化’、‘兼业化’严重,是困扰技术落地的最大难题。”涡阳县农委主任马超认为,只有适应农民种“傻瓜田”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统”起来,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据悉,目前安徽已成立了小麦种植合作社近800个,小麦植保专业化防治队420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4200个,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每年秋种期间,各级农业部门都组织农机手、植保队员进行技术培训,将农艺与农机结合落地。正是靠着这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安徽小麦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到位率节节攀升。
五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不仅高度重视抓粮行动,而且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粮食增产,仅补贴小麦良种良法推广的财政支出就达4亿元。如何确保资金不撒“胡椒面”,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安徽省创新出“技随物走”的物化补贴方式,即将省级发放给各小麦主产区的相关补贴资金集中使用,由政府统一采购良种、化肥、农药等物品,免费发放给农户使用。这一做法有效保证了大量补贴资金补到粮食生产上,补到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
掀起基层 “抓粮热” 稳粮保粮添动力
五年小麦高产攻关给安徽带来看得见的粮食增产,今年全省不仅诞生了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而且全省有22个县(市、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迈入全国小麦高产县行列,比2005年数量大幅增加。
单产水平的提高还促进了农民增收。来自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的统计显示,2010年,全省小麦亩净利润263元,比2005年增加151元,增长134%。5年累计增加产值65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65元。
值得一提的是,高产攻关在安徽乃至全国掀起了比学赶超的“抓粮热”。在涡阳县实现首个千斤县突破后,亳州市提出要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安徽首个千斤市,其下辖的利辛、蒙城等县也提出,把小麦生产千斤县作为下一步主攻目标。与亳州市相邻的阜阳、淮北等皖北小麦主产市也纷纷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小麦增产计划,实现本地千斤县的突破。在各地抓粮信心倍增的背景下,安徽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已着手实施,计划再用五年时间小麦总产再增加20亿斤,单产步入全国小麦高产省前列。
据悉,在安徽“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农业部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计划在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主,建设400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并开展包括亩产600公斤小麦、700公斤单季稻、800公斤玉米、900公斤双季稻的万亩示范区创建活动。
一直主抓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认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和粮食主产省之一,安徽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从2005年秋种起,在全省小麦主产区开展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硕果累累,不仅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而且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实践证明,小麦高产攻关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是安徽发挥农业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行动。而其引发的基层“抓粮热”,对于当前一些地方过于“重工轻农”的发展观更具有启示意义。(记者陈先发、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