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荆门,农业是个响当当的话题。
这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油、优质棉、优质猪和淡水养殖基地,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和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
农业大市荆门也曾为农所“累”,但荆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现代农业强市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荆门崛起的基础性战略,与新型工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
政府的主动推动,企业的强劲带动,加之农民的强烈意愿,辅之以诸多市场化的运作,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荆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富农强市之路。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这片丰饶土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农村带来深刻的变革。
农业如何强市
这无疑是一个富于创见和胆魄的战略,“现代农业强市”这一理念的提出,是该市对统筹城乡—体化发展的新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在考察荆门新农村建设后说:“荆门市把现代农业强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荆门市委书记傅德辉指出: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要求我市“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这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荆门实际来看,量大质优的农产品资源是荆门发展的最大优势,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经济优势。荆门作为农业大市,必须积极探索破解三农难题,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理应为全国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农产品,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市长王玲指出,荆门是最具农业组合优势的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国土整治增加耕地的空间、调整优化结构的空间都很大。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工业化嫁接、一体化经营、科技化推动、品牌化运作、特色化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
荆门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等“四位一体”的基本路径。2008年,荆门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决定》,确立了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经济结构、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生活质量、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生态环境等8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31.72亿元,比2006年增长5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近25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石化的第二大产业;近三年粮食增产10亿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比2006年增加1897元,年均增收632元。
农业产业化如何富农
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跨越,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与农业融合、生产与服务对接。
近年来,荆门市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第一路径,强力推进“212工程”,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全市三个500亿元主导产业群进行重点扶持,努力建成京山、钟祥2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的县市,沙洋1个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和2家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粮食、油料、棉花、畜禽、水产、林果和生物质能源等七大产业,鼓励和支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裂变扩张、做大做强,着力发展循环农业、高效农业、低碳农业和微生物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向集约化、精深化、高级化发展。目前,该市已建成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0家,其中国家级4家;建成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家,过亿元的50家,占全市亿元工业企业总数的42%,其中国宝桥米和宝源木业跻身全省十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大型龙头企业作支撑的格局。
同时,该市按照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的要求,建设龙头企业配套基地。近三年来,制定70 多项主要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建成优质稻基地20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200万亩、优质水产基地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200万亩、畜禽养殖小区142 个、万头猪场29个。
农业产业化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而且促进了精品名牌的创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315个,先后培育金龙泉、国宝、广源、洋丰等4个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以及28个湖北名牌产品。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以国宝桥米为龙头的“一袋米”、以中粮祥瑞和洪森天利为龙头的“一壶油”、以宝源木业为龙头的“一块板”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去年,该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6年的0.52:1提升到1.1:1;农业产业化增强了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累计吸纳11万人,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市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订单生产,农民从产业化中户均增收1637元;推动了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演变,去年二产业比重上升4.1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荆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18亿元,增长5.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47元,同比增长244元,增幅14.3%。农民的现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701元,同比增加128元,增长22.3%。工资的快速增长,得益于龙头企业的拉动。
农民何以安居乐业
产业化促进了产业分工,应运而生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今,该市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就业比例已超过了50%。
市委副书记张良成说,荆门农业正走出一条“接二连三”之路:接二,就是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农业机械化:“连三”就是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结合,秀丽山川和田园风光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荆门大力实施“1311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支持钟祥、京山、沙洋3个县城加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以10个工业重镇和10个旅游三产重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人口三分之一生活在中心城区、三分之一生活在县城和小城镇、三分之一生活在农村的目标。目前,该市85%的乡镇高标准完成了规划修编,3年内累计投入6 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十大工业重镇去年共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98.9 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8%;十大旅游三产重镇共接待游客319 万人次,占全市总量的近一半。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 8.5%,比2006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该市采取“试点引导、点面结合”的方法,形成“一村五镇三区”的新农村试点示范格局。一村,就是树彭墩村新农村建设旗帜,创建一批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市已有22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镇,就是建设好孙桥镇、东桥镇、高阳镇、牌楼镇、团林铺镇五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三区就是建设好国家级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掇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市级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形成一批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该市重点围绕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抓好1个10万亩核心片、3个万亩核心片和10个乡镇、59个村的农机化示范建设,引导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目前,该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5.9万千瓦,居全省第二,特别是插秧机达到4000台,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市75%的水稻、85%的小麦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5%,高于全省l5个百分点。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06年的劳平1.1万元提高到2万元。
在推进服务社会化上,该市着眼推进“三个全覆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服务主体全覆盖。全市现有16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到了村村有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三电合一”、农技110、移动农信通、联通“新时空”等现代服务平台,及时把政策、科技和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推进服务对象全覆盖。
政府之手如何推动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该市把现代农业强市和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三农工作。市(县、乡)三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形成党政双线领导三农工作的格局。
近几年,荆门市在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和新农村建设上,实现了“六个强化”。
强化政策落实,切实用政策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全部通过“一卡通”,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累计建成通村公路3656公里,解决57.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沼气池7.86万口;“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1%,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应保尽保;钟祥和掇刀开展“新农保”试点。
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推广服务、动植物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先后与华农大、武大、华科大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全方位合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全市共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工作,建成8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14家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市水稻优质率达到98%,油菜实现“双低化”,生猪优质率达100%,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到75%。在市县两级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农产品市场设立检测点,实现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检测。
强化开放先导,促进优势资源与外来资本、技术有机结合,提升农业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该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先后引进中粮、李宁、雨润、汇源、正邦、凯迪、爱斯曼等一大批“500强”企业和知名品牌;采取联合重组、股份兼并、品牌授权等方式加快本土龙头企业培育。国宝桥米整合市内外3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使国宝桥米生产能力达到105万吨,成为湖北“一袋米”工程的龙头;1200多名青年农民赴日研修,促进创汇农业的发展。
强化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全市已建成国家现代林业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园、钟祥农产品加工园、京山桥米百亿产业园、沙洋循环农业示范园、掇刀喜民园等10个国家、省、市级农业园区,聚集企业近100 家,实现加工产值160多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基地建设260 万亩。
强化生态保障,建设生态家园,发展循环农业、现代林业。通过开展以“一建三改”、治理“五乱”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要求,积极打造循环农业链。推进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和全国首家碳汇造林试点市建设,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面积20多万亩,绿化覆盖率年均递增0.5个百分点。
强化机制创新,构建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合力。该市财政每年增加200万元“三农”工作经费,专列1000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每年从市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抽调4500名干部进驻1500个村(场),开展“千队千村”和“四联村”活动,实行“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建立“三农”工作责任目标管理机制,开展“十强龙头企业”、“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经济十大状元”等争创活动,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积极组建农村土地存贷合作社和流转信息中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共流转耕地30多万亩,流转林地160万亩。
龙头企业
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4条年产5万吨大米的生产线。2009年,以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湖北国宝桥米集团年加工大米8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国宝桥米先后荣获“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名牌”,“国宝”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该公司实施“一袋米”工程,按照建设大基地,培植大龙头,创建大品牌,拓展大市场,打造大集群的思路,延伸桥米产业链条,形成以桥米为源头,米汁、饴糖、白酒、米糠油、生物质发电、农机制造等为链条的桥米深加工、循环和配套项目,整个桥米集群年产值已达60亿元。国宝桥米百亿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5家,形成以大米、面粉、饲料、茶油、禽蛋、饮料、白酒、制糖、纺织服装、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年加工产值80多亿元。
湖北洪森粮油食品集团
该集团是一家集粮食、油料、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粮油加工重点支持二十强,固定资产4亿元,核心企业拥有年稻谷加工20万吨,年处理油料40万吨的能力。2009年集团销售收入7.65亿,利润1500万元。集团与基地农户签订无公害稻谷订单65万亩,建成有机稻生产基地5000亩,双低油菜籽基地63万亩,在沙洋县及周边地区成立镇级优质稻产业开发协会23个,带动20万个基地农户累计增收逾4亿元。
沙洋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已入驻洪森天利、楚玉食品、古福泉酒业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家,2009年园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31.2%。该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0.4平方公里,功能区分为食品工业园、轻纺工业园、森工工业园、仓储物流中心四大区域。到2015年,力争园区入驻企业超过4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30亿元的1家,过10亿元的5家,园内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超过150亿元。
湖北广源食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高中档饼干的厂家,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1.3亿元,拥有7条现代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万吨,饼干品种140多个。“GY”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GY”牌系列饼干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009年,广源公司完成销售收入2.9亿元。今年,该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新建12条米饼生产线、4条彩印包装生产线、300万吨米粉生产线和50万吨糠油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将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集中高档饼干、米饼、米粉生产为一体的食品集团。
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亿元企业14家,从业人数近万人。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中粮集团为主的油料加工、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加工、以广源食品公司为主的粮食加工等四大农产品加工集群。2009年,园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62.5%,是全省确定的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之一。
湖北宝源木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4亿元,拥有年产高中密度纤维板20万立方米生产能力,亚洲第一条年产22万立方米OSB生产线正在建设中。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造林近20万亩,基地遍布全市35个乡镇,订单造林农户达8706户。2009年,两条生产线年创产值6.98亿元,销售收入5.8亿元,利税9500万元;“十二五”末销售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
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是2009年9月国家林业局批复成立的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分为木业产业区、非木产业区、新技术产品研发区及产业链延伸区四大区。到2010年,落户园区的龙头森工企业将达到12家,“十二五”末将发展25至35家,产值达到50-80亿元,到2020年产值超过150亿元。
示范园区
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
该区位于荆门市区东郊杨树港、竹皮河流域,为城乡结合部。规划核心区包括彭墩村等22个村(场),155个村民小组,7469户,2.77万人,国土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 万亩,林地面积2.98万亩,养殖面积1.15万亩。2008年,这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00余元,是城郊最穷、污染最重的农村。该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是“一建、两治、六新”。“一建’,即建设以生态产业、生态田园、生态民居、生态人文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成荆门最美城郊。“两治”即治穷、治污。“六新”即实现新产业、新服务、新生态、新面貌、新村庄、新生活。到2013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
该示范区建设有五大举措。一是坚持组织推动,成立市区镇三级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抓。二是坚持规划促动,编制并组织实施《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纲要》。三是坚持项目拉动,结合示范区基本情况,包装一批项目,总投入41.5亿元,先期启动交通干线建设工程;杨树港、竹皮河治污工程;江山水库生态修复工程;高产农田示范工程;农业基地建设工程;沿河沿路造林绿化工程;“迁村腾地”和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安全饮水及“一建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四是坚持上下联动,动员市直31个部门参与支持示范区建设,驻村专抓。五是坚持机制驱动,推广彭墩村建立土地存贷合作社的经验,适度规模经营。探索资本进村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下乡、金融资本进村。
掇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在鄂州召开的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上,掇刀区被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区)。该区高举“一体化”旗帜,突出“城市化”重点,实施“三圈”空间布局。高品位打造新城区核心圈,多点面打造新城郊扩展圈,全方位打造新农村辐射圈。到2020年,GDP比2008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和就业、社会发展、组织服务网络、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该区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了《荆门市掇刀区创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以及“喜民园”现代多功能农业示范区、207国道沿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团林风情小镇等一系列农业发展、民生改善规划。坚持财力倾斜,投资10多亿,建设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省率先实现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镇功能。财政投入45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亿多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快速向园区集聚。坚持城乡均衡。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全覆盖。
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
2007年,屈家岭管理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100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后,2009年,编制《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规划构建“四大功能区”:100平方公里特色农产品集中生产区、2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5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旅游区和10平方公里城镇发展区。到2020年,GDP达到100亿,城镇化率达到70%,农工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近几年,该区投入5.4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立果蔬、畜禽、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配套建设3万亩水果、1000个大棚蔬菜、5000亩生态高效种养示范园,年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