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就这么一把白菜苔,从菜地到餐桌要经过这么多的安检程序。”
近日,一场名为“菜篮子安全游”的活动,让长沙市的40位市民代表长了见识。通过下基地,访超市,看市场,他们“零距离”体验了长沙食品安全链条的层层关口,心里格外踏实。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2008年底,长沙市提出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一年多来,全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体制——从“九龙治水”到食品“大安监”
面对突然的抽调通知,长沙市食品药品监督局食品安全处处长姚喜琳并不知晓,等待她的,将是一项怎样的新任务。
2008年底,长沙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主任的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食品安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食安委下设办公室,担负日常工作,人员从各个成员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姚喜琳的新职位,是食安办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不仅是姚喜琳,对于长沙的食品安全工作而言,这都是一次全新“体验”。
这年10月,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亲自带队,专题调研长沙食品安全情况。结果并不乐观:无证经营问题突出,食品综合检测率仅40%,违禁添加现象严重。分析原因,主要是原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先天不足”。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主体多,部门职能交叉多,长期以来,食品监管体制形成了‘九龙治水,旱涝不均’的复杂工作格局。”陈润儿说,由于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难度大,导致实际监管过程中存在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的现象。
长沙食品安全的创建工作,以创新工作体制为起点,拉开了序幕。
根据要求,食安办与工商、卫生、商务、质监等单位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实行信息共享、整治同步、管理同治。“职责明晰、分段监管、联合打击、从严处置”的全新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如此高规格的议事协调部门,可以有效避开部门利益的纠缠,促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整体推进。”在长沙市委副秘书长、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卫东看来,一个统一、权威的议事协调机构以及相关机制的建立,使原有“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始朝着食品安全“大监管”的格局转变。
体制创新的效果,在之后的专项整治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2009年,在长沙市食安委的统一部署下,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对全市食品安全领域开展了12项专项整治活动,查处潲水油70余吨,收缴问题酒30吨,取缔地下屠宰点38个。整治活动过后,长沙市的熟食、米粉、豆制品抽检合格率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全程监管——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防火墙”
早上8点,当最后一批蔬菜进场,湖南师范大学农贸市场检测员罗力的工作,也随之开始。
工作流程并不复杂:从农贸市场的每个摊位上,抽取蔬菜样品,按类别检测农药残留情况,并逐一记录。一旦发现农残超标,罗力将在第一时间通知工商部门,对问题蔬菜进行下柜处理。发布消费警示、追溯问题来源等一系列预警机制,将同时启动。
事实上,在经罗力检测之前,同样一批蔬菜,已经过了数道“安监关口”。
位于长沙城东的马王堆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成交量4500万公斤,营销辐射20多个省市400多个县区,长沙全市80%的农产品从这里进入。
眼下,正是南方蔬菜进入长沙市场的高峰时期,记者在马王堆市场看到,每一批远道而来的蔬菜,都必须提供原产地的检测报告,方能进入市场。“检测报告就跟蔬菜的‘身份证’一样,方便我们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市场客户服务中心主任王志坚说。
“尽管工作量十分庞大,但市场安全意识丝毫不敢懈怠。”王志坚介绍,市场自设的检测中心,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针对不同季节的重点对象,严密监控入场产品质量。2月26日,当一批“新鲜”豇豆千里迢迢而来,还未进入马王堆市场,便被查出农残超标,未流入市场。
健全检测体系,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防火墙”,是长沙追求的工作目标。2008年底以来,长沙对全市各项食品标准实施了大清理,废止220项,保留1294项,并着手编制长沙食品安全标准目录,使得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依。
长沙对各职能部门原有的检验中心进行统筹,实行统一制定检测计划、统一明确检测项目、统一核发检测经费、统一使用检测设备、统一发布检测结果。2009年,长沙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用以加强硬件建设,着力提升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为打造食品安全“防火墙”,提供技术支撑。
扼住源头——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一个炉子一口锅,几把椅子一张桌”,8年前,罗光辉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罗光辉的金磨坊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长沙市城乡结合部的黎托乡。长期以来,由于紧靠高桥市场,物流成本低,黎托一度成为长沙食品加工小作坊的集散地。
然而,这些小作坊大多工艺简陋,生产环境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黎托现象”,为长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了难题。“如果只是单纯监管,执法部门就只能像灭火队员那样,哪里有火就到哪儿,非常被动。”如何实现“标本兼治”,一度让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王芳斌颇为头疼。
机会就在不经意间被捕捉。根据规划,武广高铁穿越黎托,众多食品小作坊,将被迫搬迁。能否借此机会劝说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那样,既有利于安全监管,也有利于食品加工产业的提升。
长沙市质监局工作人员一家家走访,劝说小企业去工业园区安家,并向企业郑重承诺:有什么困难,质监部门将尽其所能,提供服务。
包括罗光辉的金磨坊公司在内的8家企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通过实地考察,8家做豆干、鱼肉熟食、调味品的中小型食品企业联合成立了亿农公司,在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联合征地114亩,总投资3亿元。今年6月,它们即将搬入新厂房。
罗光辉说,亿农将以此为契机,力推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内的龙头。”
亿农的故事,打开了长沙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新思路。长沙将在市内四县(市)均建立一个食品工业园,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真正将安全监管移至食品加工生产的源头。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和标准化,也是长沙着力引导的方向。据长沙市农业局局长李增加介绍,长沙市今年将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创建30个20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个,“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长沙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比例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