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猛平 本报记者 李宝森
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扶持“三农”发展新政策,把促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放到第一位。但在农村,如何实现呢?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合作方式促进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实现土地增粮农民增收,创新性诠释了中央“三农”新政策。
合作化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寒冬腊月里,记者走进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看到的是社员们一个个满怀希望的笑脸。
“我种了快一辈子地了,也没富起来。自从把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后,我生活就有奔头了。尤其这两年,我家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4口人之家拿回八九万元,还是合作社好。”社员郭洪亮高兴地和记者算起账来。
呼兰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前身叫大用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由当时种粮大户林永明投入87万元和沈八村农民2万亩土地作价100万元成立。这是我省首批农机合作社试点。尽管后来合作社发展几经波折,但仍不断壮大,投入由最初的187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500元,投资入股的资产包括现金、土地使用权、农机等。目前,合作社已有呼兰区许堡、康金、莲花3镇8村121户428人入社,拥有固定资产2800万,其中大中型农业机械近百台,成为集绿色食品原料种植、加工、销售、育种、制肥、农机合作于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实体。从2008年始,合作社开始盈利,每股实现分红48.5元,而且随着盈利增长,分红逐年大幅提高。2009年,不计分红收入,合作社人均纯收入7700元,比没入社的农民多收入近1000元。
由于大用合作社示范作用,让农民认识到合作社是增收的希望,入社积极性高涨。目前,全区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5个,入社农民近2万人,规模居全省第一。
产业化 破解农业经营难题
运用土地股份合作、订单产销合作和租种农民土地三种方式,吸引农民土地向合作社流转。目前三种方式合计40226亩,具体为: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每亩每年保底分红400元,合作社盈利再按股分红,目前参股土地2046亩;订单产销,与农民签订种植和回收合同,现有订单33176亩;租种农民土地,租金每亩每年400元,现已租5044亩。
土地实现自由流转,促成土地规模经营,带动粮食种植标准化,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品牌化。土地小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矛盾、大农机与小地块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合作社种植管理实行标准化,解决粗放管理的问题。统一规程、统一机械作业、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服务。使合作社参与经营的土地粮食亩产由2008年的550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725公斤,增幅达到32%。
土地规模化和种植标准化,让农业产业化链条链接起来。产业上游,合作社有作物育种所和生物复混肥车间,专用种肥全部自给;产业下游,合作社下设大用农业发展公司,建有无菌加工车间500平方米,玉米米查、小米、高粱米等系列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销往超市的玉米米查销价每公斤8元,相当于每亩种粮的纯收入的两倍。2009年,大用农业发展公司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资本化 破解农村融资难题
合作社的发展关键是资金问题。呼兰区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投融资平台,引进担保公司,架起合作社与银行之间的融资桥梁,让农村的资源、资产可以转化为资本,解决合作社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大用合作社通过担保公司,先后从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保证了合作社的发展资金。“如果没有农村房屋、林地和土地经营权作为资产进行质押,我们就不可能取得贷款,也就难以发展。”采访中,大用合作社副主任金绍荣深有感触地说。
据呼兰区农委主任介绍,呼兰已经注资2000万元,成立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将采取风险投资、贷款贴息、担保贷款等方式,集中扶持发展前景好、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为更方便合作社融资,呼兰区今年正在推进“四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林权证)确权试点,凡是农民拥有的土地、林木、房屋,只要权属清晰,没有纠纷,就可以确认产权,办理“四证”。目前,全区已实现农村产权到户4.2万户,占计划的33.8%;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使农村“四证”与城市“同证同权”,让农民的资产真正流转起来,成为“三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本文来源: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