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地区历来就是自治区的产粮大地区。这些年来,日喀则地区农发办围绕建设粮食核心产区,确保自治区粮食安全,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入手,重点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地区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取得大丰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日喀则地区“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总投资153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431万元,占总投资的55%;自治区财政资金2383万元,占总投资的15.5%;地县配套资金95万元,占总投资的0.6%;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1561万元,占总投资的10%;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520万元,占总投资的16.5%;企业自筹资金350万元,占总投资的2.4%。完成土地治理项目总规模10.78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7.4万亩,人工种草3.38万亩,购置良种高产奶牛2000头(其中内地引进470头)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蔬菜温室620栋,198亩;改扩建糌粑加工厂2个;奶源基地建设项目完成黄牛改良1.6万头及配套设施,人工种草0.25万亩,完成任务的100%。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提高日喀则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日喀则地委、行署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各项目区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领导小组,抽调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开发和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根据国家及自治区农发办的指示精神,日喀则地区高度重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坚持农民群众能够承担的项目全部交给项目区群众组织实施。据统计,2006—2008年四县市项目区项目建设,群众当年直接参与工程建设总收入达1124.74万元,年人均增加现金收入670元。
2009年对四个开发区科学合理地进行了大面积土地平整,合理规划渠、路、林建设布局。通过平整土地0.73万亩,新增农田面积940亩;通过对日喀则市项目区内的土地平整,靠简易提灌站灌溉的400多亩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达到农业综合开发“十八字”目标要求。
日喀则地区四县市“十一五”期间,实现年新增粮食599万公斤、油菜籽63万公斤、干草719万公斤。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884.5万元,年人均增加收入490.2元;目前泌乳奶牛1466头,奶牛养殖业总产值为350.19万元,年人均新增收入950.6元;年产蔬菜133.3万公斤,新增蔬菜种植业总产值400万元,年人均新增收入612.4元;通过黄牛改良产出犊牛30100头,新增养殖业总产值2550万元,年人均新增收入35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