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始终把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共建成大中型灌区、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300多万公里,固定灌溉管道180多万公里,相应配套建筑物近700万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为中国能够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量、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田灌溉面积8.77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8%,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80%的商品粮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且产量相对稳定。灌区平均亩产是全国粮食平均亩产的1.8倍,是旱田亩产的2—4倍。
农田水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人口和农产品(11.40,0.00,0.00%)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人均耕地和亩均水资源量刚性减少的不利形势。在新增农业用水和耕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改善农田水利条件,特别是加快建设以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设施,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克服水资源短缺约束的必然选择。
农田水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当前,农业经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只有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和灌溉排水保证率,才能更好地满足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对灌溉排水的要求。
农田水利是水环境改善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用水占整个国民经济用水的60%以上,农业用水总量不足与浪费严重并存,每年灌溉用水缺口300多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却只有47%,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用水大浪费的同时,大量的化肥、农药随排水流入河湖,成为河湖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只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证农业用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控制水污染。
中央对农田水利建设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连续6个一号文件都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农田水利建设规模空前,取得较大进展。2003年以来,通过中央安排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43亿元,对619处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2亿斤,大中型灌区以占全国耕地面积29%的有效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50%的粮食,创造了全国60%的农业生产总值;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农田灌溉面积5年增加了2887万亩,全国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提高了7%,达到47%,形成近160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按照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由2005年的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亿元,对推动各地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引导地方和受益农户增加投入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约4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全国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4万多个,参与管理灌溉面积2亿多亩。2009年,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目前中央已安排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大型泵站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投资近百亿元,投资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田水利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依然严重滞后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国尚有约52%的耕地基本属于“望天田”,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400多处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6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平均完好率为40%—50%;全国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三分之二的灌溉面积上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农田水利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既是拉动农村需求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节支、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田水利工作要完成好以下主要任务:
一是努力抓好三项重点工程。目前实施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三大工程都是与广大农民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点多、面广、资金总量大、单项工程小,具体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下大力气抓实抓好。要科学制定工程建设规划,要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施工合同制,完善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生产安全。
二是切实加大农田水利投入。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但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农田水利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逐步建立以统一规划为平台,以财政补助为主导,国家、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中央和省级财政责任,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地区的财政补助比例和资金规模。
三是加快推行建管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要根据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形式,进一步明晰所有权,落实管理责任。大力推行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对受益农户较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大对农民用水户协会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
四是积极推进农田水利立法。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一直是靠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行政力量组织的方式开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通过农田水利立法,确定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确定中央与地方以及有关部门的事权划分,确定社会组织和受益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和义务,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