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挣钱,心里有底了
“以前挑担出去叫卖,鲜有人问津;如今不管卖只管做,还供不应求。”前日,记者联系上篁社索面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林上星时,他高兴地说,去年合作社的营业额达到600多万元,农民们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索面手工生产队伍壮大了不少,预计今年的营业额会有所增加。
据了解,近年来,市工商局将订单农业作为服务“三农”发展的突破口,联合供销社、农林、质监、司法等单位,出台了《关于建立订单农业多元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逐步形成了“品牌+合作社(经纪人)+订单+农户”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成立合同指导站到订单农业服务站,再到设立新农村建设服务站,引导订单农业向深层次、产业化方向发展。
从上街叫卖到上门收购
马屿镇篁社村的范大妈今年64岁,做了几十年的索面,现每天能生产25公斤索面。以前,她做了索面要让老伴挑着担子出去卖。“索面卖不动,第二天便少做点,销路好则多做点。”如今,靠着订单农业带来的实惠,他们只管安心生产。一年中有280多天得天天做索面,忙得不可开交。
索面不仅国内需求大,还远销意大利、美国等国,产品供不应求。看着索面有市场,许多代理商便争着要温州地区的独家代理权。“本来就有一个代理商的,现在另外有人也想代理,温州的一知名连锁食品店也要求放它的门店卖。把代理权交给谁最好?”索面的代理商直接影响索面在温州的价格和销量,林上星犯了难。
这几天,市工商局、马屿工商所牵头召开了有关订单农业的座谈会,就如何完善收购协议、产品营销中代理商的确定等问题对农民们进行了授课。
“挑选代理商一要看诚信、二要看实力,其次代理区域得分清楚,同一区域最好不要超过2家。”据市工商局市场合同监管科科长吴朝武介绍,篁社索面专业合作社的代理权争议较大,该局现在正在为解决他们的难题出点子。有了工商部门的把关,林上星松了一口气。
合同规范 买卖安全
无独有偶,最近,梅屿蔬菜合作社的理事长黄则强也乐得合不拢嘴。原来,前些日子,正是大棚番茄上市的时节,市工商局及马屿工商所一行人到该合作社指导订单农业规范化工作。
“以前合同不规范,难免会吃亏,为了维护我们的利益,他们还亲自将新型订单合同送到我们菜农手中。”市工商局根据当地农业结构特点与农户、合作社等多方的实际情况,为农户制定了“订单农业”合同,让菜农们吃了定心丸。通过合作社加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农民负责生产,合作社负责销售指导,农民的种田收益大幅提高。
据了解,近年来,该局以订单农业为依托,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统一开展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梅屿、马屿、顺泰等乡镇社员452人,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08年签订番茄订单农业面积达450亩,收购产量1352吨,使订单农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记者 薛琳核 通讯员 张有理
相关链接:
新农村建设服务站总站设在市工商局市场合同科,下设11个分站,分别设在各辖区工商所(分局)。服务站成立后将围绕“维权”和“服务”两条主线,服务对象为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并提供合同帮农、品牌富农、红盾护农、扶持农业规模化经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等六项“特色服务”。市工商局也连续2年被评为国家工商总局“红盾护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