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并确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重大举措。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发展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
农村改革30年来,我国农业获得长足发展,近年来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农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五年增产。但是,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醒我们: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按现在的需求水平,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6.03亿吨,2033年将达6.63亿吨,大体比现有5亿吨粮食生产能力高出20%到30%,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却在悄然渗透到我国粮食流通、加工领域。据统计,目前我国最大的93家大豆压榨(炼油)厂中,60%都已经被外资控制。跨国企业一旦掌握大量粮源,掌握粮食加工流通关键环节,他们就能够掌控粮价,打破目前国内粮价的稳定局面。
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在很多国家作为一种战略商品,已被明确禁止出口。中国粮食安全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大大增加。近来,价值被低估的粮食正成为国际资本逐利的投资品,与国际热钱在粮市兴风作浪相对应。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均占世界总量的1/4左右,粮食自给率下降1个百分点,就需进口500万吨。大量进口粮食风险大、代价大,特别是遇到特殊时期,容易受制于人而影响我国战略部署。
应对这些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领域的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农民一个日工平均8毛钱,一年人均消费粮食199公斤,30年后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市菜篮子也丰富了。这几年惠农政策力度很大,但是现在遇到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农民增收缺乏一个有力的支撑。可以说,农民增收困难,是现代化进程中头等的难题。人们发现,通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管理方式、用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必由之路。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具有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要求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保障他们在市场交易中的利益,还要求对农村医疗、教育、养老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这对统筹发展、缓解城乡发展失衡矛盾,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将增强他们的创收动力和信心。
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之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就曾预言:21世纪的主题是食品、环境、能源问题。在农产品极大丰富、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当今,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鲜明地折射出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食品产业的开端是农业,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无论现代农业多么发达,分散农户的生产经营也难以改变。因此,食品企业和产业不可能完全抛开农民进行生产和经营。业内人士指出,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现代农业的问题。初级农业是保障温饱型农产品的数量供给;中级农业是保障农产品的充足供给和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农业则是保障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从产加销到消费者的餐桌,涉及到食品和环境两大主题要素,这就是现代农业的范畴。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正如本次全会提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将成为必然。专家认为,农业经济要开放,农产品加工流通行业也要开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国家人少地多、技术落后,这给中国农民提供了出国经营农业的可能,也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流通提出更高要求,有助于与世界接轨,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