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下无贼》里有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里的这句话,追求的是喜剧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却大有深意。
不久前,在河南一个县城宾馆的见闻让我又一次想起了这句台词。大大小小的专家见过不少,各路“粉丝”追星场景也时有耳闻,但农民“追星”的场景还真不多见,这个“明星”并非公众人物,而是郑州的一位农业专家。原来,这位专家曾在该县一个乡搞过一段时间的“科技下乡”。“专家有没有,完全两个样!”乡长介绍说,“自从来了农业专家,现在一亩地的收成相当于过去三亩地。”于是,乡亲们盼着专家不要走,能和他们长期合作。“这不,听说专家到了县城,我们几个乡干部就火急火燎地赶过来,代表乡亲们请他们再次出山呢。”面对乡干部的盛情,这位专家坦言道,“农民朋友需要我们。但是我个人的力量有限啊,希望更多的专家能走下去。”
农民“追星”的热闹场面还可以从红红火火的“三下乡”活动现场看到。“三下乡”年年搞,但每次科技下乡,当地都像“过大年”一样热闹。在感叹农民太渴望“下乡”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三下乡’能不能‘常下乡’?”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通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12个试点省份的农民通过拨打当地12396热线电话,即可咨询生产中遇到的任何技术问题。这个电话的开通,在拉近专家与农民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现在科技与传统农业的距离,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朋友对科技知识“常下乡”的渴望。
农民对“土专家”的“追捧”,对“三下乡”的期盼,对“农技110”的欢迎,既反映了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农村对科技知识的渴望,也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真正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村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为农民服务,都会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土专家”会成为农民心中的“大专家”,“三下乡”会变成“常下乡”,“科技特派员”会被农民看作是“财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