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为乞丐而闻名的地方,前有凤阳,今有小寨。1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为公众揭开了这个当代“中国第一乞丐村”的面纱,面对凋敝贫困的现实,村干部坦陈“束手无策”,虽然墙上刷满了“别跪了、站起来”,但脱掉这顶“不光彩的帽子”仍然遥遥无期。矛盾的是,县民政局则宣称,乞丐村是一幅好逸恶劳心态下扭曲的乡村图景。
我无力来指责民政局的说法,在世界各地,乞讨都是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即使在最富裕的美国,乞丐也随处可见。只是,最大的不同在于,老人、妇女、儿童和残障人从来不被美国丐帮接纳,只有青壮年男劳力才能有资格做乞丐。因此美国乞丐个个好逸恶劳是名至实归,而小寨村的乞丐则不该背负道德的骂名。
乞讨,出让的是尊严,但也是合法和和平的谋生方式,反而应该被赋予一丝的尊重。相比傅达信这样的农村老人,不惜在北京站广场持刀抢劫,以故意“抢劫入狱”的极端方式解决自己“两年没吃过肉”的生活困难与养老问题,小寨人用乞讨的钱反哺乡村,给妻儿盖起“锃亮的瓦房”,用乞讨的饭碗供孩子读大学,更显得有责任感。
小寨因乞成名,引来各地乞丐纷纷冒用小寨之名。说明他们有着和民政局和村干部相同的耻辱感,说底层沦陷尚可,但是指责他们道德沦陷,那就要先问一问他们的出路有没有沦陷。一边是贫困的折磨,另一边是乞讨比种地、出卖苦力收入都要高的诱惑,并且相对打工来钱快、不费力、无风险。说到底,中国乞讨第一村就是一个当代农民工困境的另类镜像。
有学者把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归结为“低人权优势”,其实吃苦受累不是农民工时不时“跳楼秀”原因,恶劣的工作环境很多农民工也能选择默默忍受。但是即使这样,依然不能满足资本的嗜血胃口,这才是农民“自愿乞讨”,而不愿意“非自愿就业”的根源。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自愿就业”是指劳资双方签订并执行的雇佣合同规定了双方自愿遵守的工资和劳动条款,而类似于民工讨薪、开胸验肺则是“非自愿就业”的产物。基本权益不能保障,就业就不是自愿的,“非自愿就业”反而让讨饭成了金饭碗,这才是真正有伤尊严的悲哀。
如果有关部门能依法规范资本和权贵的行为,不再让农民工流汗后流血还流泪,谁愿意跪在地上,拿贫困当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