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努力提升在新农村建设及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再次成为农村市场最集聚人气的地方
在位于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襄垣县,一说起供销社的变迁,那些“老供销”们顿发感慨,一腔故事。
“俺们这里的供销社是在扁担上起家的。1946年,这里还是解放区的时候供销社就成立了。”襄垣县供销社主任王平生说:“我们就是用一根扁担两个筐,走村串乡,巡回售货兼收废旧物品,一挑就是20年。”
57岁的城关供销社主任韩树国说,他1969年刚参加工作时就是这样一个“扁担郎”。当时他在古韩镇张家庄分销店当营业员,他一人负责给5个村轮流售货,5天一个轮回,人们要买点东西,一个村要等上5天才能等到他这个“扁担供销社”光临。
由“扁担供销社”到了村村都有供销社的代销店,已是改革开放之初。村村都有了代销店的“三尺柜台”。“那时的供销社可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大人小孩都爱往那里凑。”韩树国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习惯了计划经济的供销社,在市场多种竞争格局的冲击下,日益陷入运转不灵、经营亏损的尴尬境地。
“2002年初,我到襄垣县供销社任职时,已3个月没发工资。我寻思,供销社有市场网络为什么难以经营?怎样从困境中突围?”王平生说,“关键是要适应农村市场变化的需求,改革经营机制,转变经营方式。2002年底,我们建成了县城最大的现代化超市鸿源超市和聚源商城。最近几年,我们先后投资4598万元,用现代流通网络对全县基层社进行全面改造,通过自办、合作或特许加盟等方式实行连锁经营,以‘供销合作社’字样和图标统一标识,建设成了统一配送、统一标价等‘六统一’的便民超市205家,建成日用消费品、农资等4个配送中心。”
“农民手头紧,在供销社超市没钱也可以买东西。”襄垣县王村镇史北村农民马有文的话有些出人意料。原来,去年马有文想买一台新的彩电,可手头还缺1500元钱。去供销社超市一讲,售货员说可以用交售农副产品作价兑换商品。他马上交售了1000公斤玉米(1654,-12.00,-0.72%)作价兑换,彩电就给送到家了。老马激动地说:“拿粮食换电视,供销社对俺农民真是服务到家了!”
“供销社要立足‘三农’找准定位,大力建设具有‘双向流通’功能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努力提升在新农村建设及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山西省供销社主任王俊辰诠释了这一变革的指导思想。
正是这样的变迁,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实惠,使农民不出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也使得供销社又成为农村市场最集聚人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