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周谈粮食安全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了农民更大的土地自主权,如何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本报记者分别专访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周,请他们详解中国粮食的现状和未来。
粮价温和上涨是正常的
成都商报:现在国内外粮食存在巨大差价,如何解决?
李周:理论上讲,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实行政策干预,国内外粮价的差异也会趋于缩小。最近30年,中国粮价的变化也合乎这一趋势。我认为,在国内粮价还低于国际粮价的情形下,出现温和的粮价上涨是正常的,不必惊慌失措。
政策干预不是为了让13亿人都享受低粮价的福利,而是不让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下降。具体做法有二,一是给予低收入人群食品(猪肉)补贴,二是对低收入人群消费的食品(粮食)给予补贴。简便易行的做法是对低收入人群消费的食品给予补贴。低收入者少花10元钱购买粮食,等价于发10元钱的购肉补贴。
土地流转但耕地用途不变
成都商报:在耕地流转更方便的背景下,如何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
李周:根据我们的调查,东部地区一个家庭耕种20亩优质农田,中部地区耕种30亩优质农田,其实际生活水平基本上可以与外出打工一致。但现在还有很多农户没有达到这样的经营规模。为了解决耕地的超小规模经营问题,必须促进土地流转。近20年来,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再依赖耕地收入,这是促进耕地流转的必要条件。土地流转是在不改变耕地用途前提下的流转,不会对18亿亩耕地的红线造成不利影响。
给种粮农民超国民待遇
成都商报:怎样才能使农民有种粮积极性?
李周: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简略地说,就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的发展战略。城市化将不仅表现为非农用地和非农人口的增加,而且表现为非农人口比非农用地增长得更快。从事农业的家庭会越来越少,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会越来越大,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会越来越高,进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始终如一地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是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
温铁军:我首先关心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实现城乡统筹的问题。给打工者以国民待遇,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甚至要给那些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种粮农民超国民待遇。否则,种粮农民一个汗珠摔八瓣,种粮收益那么低、甚至是负收益,只给他一般的国民待遇,凭什么要求他保证粮食安全? 记者 殷玉生 张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