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农业动态 >> 浏览文章
福建省大田县“一村一品”工作情况汇报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年06月16日    关注度:     【字体:

近年来,我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做大一批、提升一批、发展一批”和乡乡挖潜力、村村创特色的的思路,突出茶叶、木薯、花卉、蔬菜等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业新亮点,促使一批专业村脱颖而出。目前,全县有30个村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年产值达1.16亿元,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先将我县“一村一品”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1.科学规划创特色。一是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把“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写入《大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将产业实施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茶叶、木薯等特色农业,积极培育花卉、药材等新兴农业产业。每个乡镇重点发展一个核心产业,每个试点示范村培育1-2个支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确保使试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1-2年达到5500元,市级示范村达到6000元。在3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中,省级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占3个,县级整治村占5个。二是纳入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一村一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优势,引导各村从当地实际出发,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分特色产业区域,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格局,力促各村把“一村一品” 纳入“54321”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格局中,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长效机制。同时,把产业规划到户,帮助农户做大做强致富项目,从而在相关村形成了握指成拳的效应。目前,全县已有60多个村、8000余农户生产茶叶、面积达到5万亩,132个村、20000多农户种植木薯、面积11万亩,21个村、3000多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面积4万亩,种植食用菌10个村、2000户、2347万袋,养肉兔18个村、5000户、300万只,出现一批茶叶、木薯、反季节蔬菜、肉兔、食用菌专业村。三是纳入上级项目扶持规划。在策划和包装产业项目时,重点向列入“一村一品”规划的项目和重点村转移,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农技推广、农机购置、品牌创建等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解决好“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农村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2.政策扶持有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大田县一村一品示范村领导小组,制订下发了《大田县发展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实行一项产业由一个县处级领导挂包,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直相关部门制订各产业具体实施方案,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各乡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农村经营管理站加强对“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指导和农民家庭经营情况的跟踪监测,做到“一村一账”,确保“一村一品”工程的顺利实施。县直机关驻村工作队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意见。二是强化资金扶持。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县政府2007年已拨出92万元扶持“一村一品”,其中:“一乡一业”专业乡(镇)补助10万元,“一村一品”专业村补助5-7万元,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行贷款贴息实施意见的通知》(田委农[2007]10号),每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超过2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超过15万元)、茶叶经营大户(不超过10万元)实行贷款贴息,各乡(镇)每年配套投入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引导金融部门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支持“一村一品”工程,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优先将“一村一品”产业项目专业村列入小额信贷示范村。同时,积极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今年来,县政府投入农发资金350万元,县农村信用社累放农业贷款3亿元,累计投放农户小信贷款35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2400万元,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步伐。三是强化综合服务。在县电视台、农业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开辟 “ 一村一品 ” 专题栏目,进行专题宣传,并通过举办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 “ 一村一品 ” 发展,为推进 “ 一村一品 ”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农业部门根据种植农时季节和养殖生产不同时期,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利用农业155网络,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技术、农资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国土、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积极为茶农和生产企业提供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3.科技支撑发展快。一是以示范引导产业发展。建立示范片、村、园区,加快建设以屏山高山茶叶、武陵反季节蔬菜为两翼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屏山片无公害茶叶示范园区聚集了高峰茶业有限公司、大方广茶叶有限公司、云韵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市级龙头企业,已建设优质高山茶园10000多亩。武陵片反季节蔬菜示范园区引进绿王蔬菜、创农蔬菜等多家企业入驻,实现常年种植6000亩。二是以服务推动产业发展。针对示范村产业特点,组建专家服务队进驻示范村,开展“一村一师”“一师一策”、“一策一项目”活动,指导扶持示范村农民合理用药用肥和病虫害防治。建立茶叶及相关产业病虫害专门测报站,并通过手机短信、病虫简报、电视媒介等方式向广大产业农民发布。认真抓好农产品和农资市场及其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搞好技物结合服务,因地制宜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测土配方施肥和产品连锁配送、农资连锁经营等服务,保障“一村一品”健康发展。三是以培训壮大产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依托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和乡镇农民技术学校成立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建立27个培训基地对基层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进行茶、菜、牧、薯、服务等产业方面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培养发展“一村一品”的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扩大培训对象,把农村劳动力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结合起来,加大对“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每年集中培训示范村村干部100人,培训农民骨干1万人。整合培训资源,加强部门配合,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人的年度目标。
    4.品牌助推成效大。一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鼓励那些有实力、懂专业、善管理的茶叶专业人员创办各种茶叶生产、营销机构,构筑销售渠道,拓展产业链。引导企业或大户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并使企业在壮大发展的同时,靠自身的力量创出品牌,以品牌创效益。引导大方广(江山美人),金阳(戴云龙)、高峰(崇圣岩)等3家企业注册商标。二是加大品牌认证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全县已取得6个无公害农产品和2个绿色食品,有5家企业建立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2.15万亩,认证产量3.445万吨。有2家企业建立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5300亩,认证产量8560吨。目前,已上报的无公害农产品有3个、绿色食品1个,桃源蔬菜协会组织生产的莴苣、黄瓜、白菜,太华花菜、湖美南瓜、湖美柑桔、济阳茶叶、屏山茶叶、吴山茶叶、广平绿茶等特色产品正积极申报中。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积极筹建大田特色农产品和高山茶叶网站,在省道大田境内设立大量的宣传广告牌,利用报刊、杂志、手机短信、电话播音、流通量大的日用产品等方式加强对我县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广泛宣传大田特色农产品特别是高山茶品质优势。仅在茶叶品牌宣传方面,每年主办县级以上或组织参加市级以上茶事活动6次以上。
    5.组织带动能力强。一是注重合作组织的产业带动能力。把发展“一村一品”与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种植大户牵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方式,带动全县农户。目前,全县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共有专业合作组织34个,其中,专业协会23个,专业合作社14个(已注册8个,正在注册6个)。专业合作组织每年都组织对会(社)员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积极帮助特色村拟定发展规划、争取项目、申报品牌。二是注重发挥协会担保基金能力。组建了个私担保基金协会、鑫融担保公司、屏山茶叶担保基金协会、谢洋茶叶担保基金协会、济阳乡茶叶担保基金协会等各类担保协会(公司)7家,通过协会可担保资金达亿元,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就发放各类协会担保贷款6000万元,有力推进了行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解决了个私农户的担保难题。三是注重合作经济组织外拓市场能力。进一步完善特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特色农业经营企业和营销大户到北京、上海、济南、天津、温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外设销售窗口。对于统一挂大田各类品牌的,给予5000-10000元的补助,进一步扩大大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尽管我县的“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产业规模不够大。目前,主导产业除了高山茶叶、辣椒、木薯、反季节蔬菜、肉兔已初成规模外,甘蔗、生姜、米粉加工、食用菌等其他产业规模仍较小,而且零星分散,难以形成大的市场,规模效益不明显。二是群众认识不够深。“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群众惧怕风险,思想不够解放,阻碍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部分专业村发展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有力指导,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三是龙头企业不够强,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仍不够大,辐射带动力不强,难以带动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提高。四是项目资金不够足。农业部从2006年开始每年扶持150个项目,每个项目扶持资金20万元;省每年扶持20个项目,每个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市、县没有配套划出专项资金扶持一村一品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1.依托组织促发展。围绕“一村一品”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的联结带动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升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在“一村一品”基础上建设原料基地,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依托科技促发展。立足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实施一村一品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大茶叶、木薯等主要作物新品种和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播种、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猪—沼—茶(果、薯、菜、鱼、烟)”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切实做好本地名优特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更新工作,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对基层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进行茶、菜、牧、薯、服务等产业方面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
    3.依托品牌促发展。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整合优势资源,立足本县实际,围绕建设“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目标,进一步落实高山茶叶、反季节蔬菜、木薯、肉兔、甘蔗、辣椒、生姜、米粉加工等重点特色产业,引导“一村一品”科学发展。推进”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扶持发展品牌农业,引导、支持农产品分级包装销售、注册商标和做好原产地标识保护等工作。加强农产品牌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打响我县农产品品牌。
    4.依托项目促发展。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谋划一批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有基础、能带动切实可行的“一村一品”发展项目,以项目为纽带,聚集各种发展要素,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引导社会多元投入,促进“一村一品”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通过推广“猪—沼—茶”生态模式,实现一建三共享(建设一个生态模式,共享沼气、共享沼肥、共享猪圈),加强“三品认证”工作,做响茶叶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和“猪—沼—薯”生态模式。利用木薯杆渣栽培黑木耳项目,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做大木薯产业;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严格“三品认证”,扩大绿色食品种植,推广“猪—沼—菜”生态模式,做优蔬菜产业;通过好“两个带”建设,东南以联利菌业为龙头,西北以福宝菌业为龙头,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做强食用菌产业;从而形成“木薯生产—菌业培育—家畜饲养”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单一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过渡,走出一条资源共生,良性互动循环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5.依托资金促发展。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为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县政府每年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拨出专款70万元,对被确定为“一村一品”扶持的示范村在资金上连续扶持5年,其中:扶持“一村一品”12个村项目,每个项目补贴5-7万元;扶持“一乡一业”1个,补贴10万元。各乡(镇)相应配套投入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
    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农技推广、农机购置、品牌创建等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西峡“一村一品”新农村再造发展经济新优势
下一篇文章:山东郯城实施“一村一品”成为“少生快富”工程助推器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