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特约记者:庞昊) 英湾村猕猴桃使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化山村农家旅馆让农民年增收500多元;孙沟村林果促销全国,成为生态第一沟;牛王村草腐菌成为大城市超市抢手品。……
一个个极具特色的新农村,不仅成为宣传西峡的新名片,更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据介绍,这些“一村一品”的新农村,规模、产值和农民收入均达村总量的80%以上。
“一村一品”,就是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是西峡县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特点和有效载体。
西峡山多地少,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选准载体、实现突破,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采访中,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县长张生起告诉记者:“建设新农村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我们是立足当地实际和优势,发挥个性,用产业做支撑,走‘一村一品’发展之路,让一批特色新农村首先成为促进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动力。”
规划先行是该县“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模发展、打造特色”和强村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原则,以“果、药、菌”为主,“工、游、牧、烟”为辅,对全县所有行政村依次进行“一村一品”规划,并建立起“三级六档五星”梯极目标管理体系,使产业相对聚集,居住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投资相对节省,做到规划一个村,见效一个村。2006年以来, 围绕“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规划投资5722万元,新上项目47个,全县确定的70个试点村,主导产业收入均占本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西峡县被确定为全市唯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示范引导是西峡“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亮点。化山村是该县双龙镇曾经的贫困村。自从2000年龙潭沟景区建设开放后,该村靠邻近景区和地处国道沿线优势,把兴办农家旅馆推动旅游服务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来培育,相继建起了龙潭山庄12家单体别墅,12家农家乐连体别墅并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建设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旅游度假服务区,仅此一项,全村实现现金收入6000元,化山村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该县目前已涌现出以英湾为代表的猕猴桃专业村、孙沟为代表的林果专业村、牛王为代表的食用菌专业村、豫边为代表的工贸专业村、化山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专业村等9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这些村的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62%、63%和61%。
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是西峡提升“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后劲的重要举措。该县一方面引导专业村实行“定单生产”,解决产品市场销路问题;另一方面从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出发,出台优惠政策,先后引进韩国亚太集团、日本三义株式会社、加拿大蒜业公司等国外大企业入住西峡,投资近亿元,上马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多家,开发出六味地黄丸、猕猴桃深加工产品、食用菌制品等多种系列产品,沿国道、省道合理布局了10多个特色加工生产区,形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发展、大发展推动大产业的“一村一品”格局。
在各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中,为尽快提高农民收入,西峡县还依据“一村一品”的不同情况,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或“服务+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和“谁创办、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动各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田关乡孙沟村以招商引资、村民入股等形式,把3万多亩荒山野岭变成香飘四溢的花果山,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杏李生产基地。阳城乡牛王村通过部分农民投资入股和“订单生产”相结合的产业经营形式,连片发展数百亩草腐菌生产基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成为全县草腐菌生产第一乡。
“一村一品”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而且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07年,西峡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跃升至全省第28位,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坚持“民办、民愿、民受益”的原则,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西峡县新农村建设的主抓领导安禄芳、张强华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