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抗强大地震的建筑物基础结构”新发明在四川广元问世,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发明人陈茂祥称,按照这种技术修建的楼房犹如“不倒翁”,即使遇到8级以上地震,只要地基不塌陷,也会有惊无险、安然无恙。
今年67岁的陈茂祥原是广元市第一机器厂工人,工作期间曾完成重大技术革新30多项,其所研制的刀具曾获国家专利,标识设计也获得过全国优秀奖,为企业创效益300万元,被职工们誉为“车工大王”。退休后,他受聘担任广元市职业高中教师。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正在6楼的他抱着孙子经历了生死考验,面对瞬间消失的数万生命,他开始构想研发一种小震不惊、大震无险的技术造福人类。
陈茂祥发现,现代建筑一个共同特点即上部建筑与下部基础牢固连接在一起,因此地震波以“硬”传递方式从基础部向上部建筑体作出反应,当地震能量大于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极限时,建筑物就会在承受不了的部位断裂。如果给建筑物一个“柔性释放能量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通过“对撞方式”抵消强大的地震能量,那么上部建筑就可能化险为夷。按照这个设想,他开始潜心研究,数易其稿,在传统隔震技术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出一种新的“不倒翁”式建筑基础结构,该技术可实现基础上下两部分“柔性”连接,其对称结构使建筑物具有抗击任何方向传来的地震波的韧性和弹性,而建筑物也可在一定幅度内摇摆,有效避免水平剪切力的破坏,震后基础结构可自动复位。这项新技术简便易行,承载能力大,隔震减震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专家介绍,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伤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高达85%。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由此可见建筑防震是减少伤亡的关键因素。目前,提高房屋建筑质量广泛采用整体现浇楼面的砖混或框架结构。
多年来,人们对建筑抗震新技术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世界各国先后发明出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钢珠盘隔震器等结构方式,其原理是在建筑物底部设置水平柔性的隔震装置,使上部建筑物的地震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隔震消能”的目的,但由于材料要求严,制作难,成本高,难以大面积推广。
目前,陈茂祥的发明已引起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关注,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社、中国知识产权报、美国马迪斯有限公司驻深圳代表处先后来信要求发表或合作,相关企业正在与他就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工作进行洽谈。(何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