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女人,不但要有漂亮的衣物,而且要有动人的身段。因此,尽管“整体减肥”者未必真胖,“局部添肉”者未必真瘦,可旨在强调“三围达标”,突出“三点鲜明”的女人仍然前赴后继、你追我赶地开始了曲折而漫长的“减肥历程”。下面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骨感女星可谓为纤体瘦身想尽了绝招,我们在欣赏她们美丽的同时,不妨分享一下她们的瘦身秘诀。
1、学会奖赏自己
对:只要坚持健身1年,就去……
错:这和健身有什么关系?
研究发现,比起从不奖励自己的人,经常奖励自己的健身者达到“美国运动医学院运动标准”的可能性要高出1-2倍。资深私人教练说,在我们的研究中有一位女性决定,只要她能够坚持健身满一年,她就去爱尔兰徒步旅行,最终她去成了。还有一位健身者在坚持健身2个月之后给自己买了一双新鞋,6个月后买了一身新运动衣。奖励机制可以很简单,比如在做完100个仰卧起坐后再去看《六人行》。私人教练说,“生活中任何重要的东西都可以和健身结合起来”。
2、目标要高,但不能高不可及
对:具体目标--我每天要走20分钟。
错:抽象目标--我要更努力地锻炼。无论是提高耐力、参加三项全能运动,还是做满25个俯卧撑,设定一个目标无疑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坚持下来。美国运动医学院的前院长布赖恩·沙杰博士说,如果你的目标是短期、具体而现实的,如“我每天要走20分钟”,而不是“我要更努力地锻炼”,就更容易坚持下来。如果你很轻松地就达到了目标,那么应把目标订得更高,并且每过4-6周就核准一次,以确保没有偏离正确的方向。
3、记下自己的进步
对:坚持记录自己的健身过程。
错:我昨天干什么了?忘了!
研究发现,坚持节食或记录健身日志的人更容易瘦身。此外,在一项研究中,详细记录的人会比记得不详细的人多减一倍的体重。注意记下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强度、距离、燃掉的热量和运动地点,以及你的心理状态、体能水平、前晚睡眠情况和饮食情况。
11月14日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
董飞侠
吃的多了一点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不规律不合理的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导致身体肥胖,从而造成胰岛素长期、成年累月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久之,体内出现了胰岛素的抵抗,血糖也就随之升高。所以临床上很多病人说:大家都说这个病遗传,我们家从来没有得这个病,我咋会有呢?就是这个道理。即这个病除了遗传因素以外,更多的是由于过食肥甘、过量吃大鱼大肉所导致的富贵病。因此,为了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多样化,多吃一些粗粮。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饮食品种多样化、科学计算总热量、高纤维素、低盐、禁酒及禁甜食。
虚的多了一点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范畴,其病机属于阴虚燥热。认为其本在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再加上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导致消渴病,也就是糖尿病。而现代人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往往是事业在爬坡,身体在滑坡,所以往往人很年轻就出现身体亏虚,过度消耗体内阴液,产生燥热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长时间导致糖尿病发生。
动的少了一点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指出,经常活动的人要比不经常活动的人寿命为长,患糖尿病的危险也要小得多。专家建议,平时可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运动。据有关专家研究,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中葡萄糖被子肌肉等组织的利用增加,使血糖降低。有些病人,用运动锻炼配合饮食治疗,甚至可以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即使中、重度的糖尿病患专利号,只要恰当地进行运动,也有利于病情改善。
睡的晚了一点
睡眠不足与血糖控制失调之间关系密切,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不足会加重病情。科研人员对161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睡眠时间长短和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到糖尿病人的病情,经常睡不着觉或睡眠质量差的患者,血糖明显不稳定。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睡眠质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不能排除这是造成2型糖尿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身体胖了一点
从表面上看,肥胖与糖尿病是独立的两种疾病,肥胖者并不一定都发生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也并不一定都呈肥胖状态。但目前已有众多的证据支持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肥胖程度越严重,糖尿病的发病概率越高。中度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同年正常体重者的4倍,而高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21倍,而糖尿病患者90%呈肥胖状态。长期坚持适量运动减肥可增加脂肪分解、增加胰岛素数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郁闷多了一点
有很多人,既没有肥胖的身体,也没有过量的饮食,也没有遗传因素,然而还是得了糖尿病。所以许多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呢?原因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长时间郁闷导致。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糖尿病的发病病理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发生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再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不患得患失,适当控制情绪,减少妄想及激动。研究证明,一切忧虑、悲伤、烦恼、焦急等不良刺激及精神紧张、疲劳可使血糖升高。因此,应尽可能保持性情开朗,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和盛怒,这是保证血糖稳定的重要因素。
基因差了一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仅有0.3%,可现在保守估计都达到5%,虽然和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改善有关。但是近年来发病率增加了十几倍,显然用生活条件改善无法完全解释的,因此,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基因受体学说,认为胰岛素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保证血糖正常的前提,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胰岛功能并不差,主要是胰岛素受体数目和质量存在缺陷,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致血糖增高。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现在糖尿病发病率如此高和我们的父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不饱饭,导致胰岛素受体基因退化,从而遗传给子女的胰岛功能减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