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视界”以新闻图片的形式反映身边有趣事、感人事、人物专题故事,以及揭露社会不文明行为、不良现象等,以图片为真实、以图为准则,实行舆论监督。欢迎读者来电来信,关注“摄影晨报”微信号,提供新闻线索。
□晨报记者 王 杰 摄影报道
8月初,本报曾刊登华江路桥“黑猪肝”小贩凌晨“打游击”的报道(见晨报8月6日 A2、A3版),闵行区和嘉定区有关部门于是联合出动整治小商贩,初战成果辉煌,桥面上商贩消失得无影无踪,附近居民拍手称快。
然而,整治后成绩是否得到巩固,“黑猪肝”是否真的销声匿迹了呢?10月25日凌晨,记者再次实地踏访。
凌晨3时,记者行驶到华江路,车辆速度越来越慢,只见华江路桥上(江桥批发市场华江分场旁的4号桥)两侧人行道旁早已停满小型面包车,将四条车道挤压成两车道,道路渐渐有些拥挤。
桥面两侧停满销售“猪内脏”的车辆,每辆车后门高高翘起,车体内挂着一盏照明灯,车厢已经被改装,座位全部拆除,堆满存放“猪内脏”的大盆小桶如同仓库货架,地面和人行道上摆放着电子秤和塑料桶,桶口摆放着猪肝、猪心、大肠等猪内脏。车辆开到这里,犹如漫步在市场一个个猪肉摊位前,一些采购车辆甚至并排停靠在“摊位”外侧,直接与商贩进行交易,车后喇叭不停鸣叫着,一片杂乱。
一位李姓摊主说,“我们都有固定的客户,他们每天都来拿货,需求量很大。批发市场里又不让我们进,我们只能摆到桥头路旁,(笑)这是市场经济”。另一位女摊主说:“我们这些东西便宜,猪肝6元、猪心9元,需要的人特别多,忙不过来。每天在这里忙碌两小时,天亮后开始送货上门,一直要忙到中午才能休息”。显然,这些就是摊主们心目中的理由。
记者在路旁黑暗处发现停着一辆城管队的车辆,一名工作人员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休息。记者将车辆调头用车灯照明拍摄,或许是灯光照明刺激,城管车辆上的人员伸了个懒腰,一名行人提着黑色塑料袋从旁边走过,他若无其事地继续休息。
凌晨4时33分,一辆闪烁着警灯的城管车辆插到记者车前,车头灯光对准商贩,被灯光照射的女商贩知趣地收起摆放在地面的电子秤、塑料桶和一包包猪内脏,放入车箱内,关上后门驾车离去。城管队的车辆随即驶入商贩停车的位置。
然而,这辆城管车辆虽然警灯闪烁,队员们坐在车厢里,但离车头不足3米的商贩车依然正常“营业”,难道城管来到现场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吗?于是,记者走到站在马路对面的一名城管队员那里聊天。这名姓俞的队员指着桥中央的地面说:“这条线是我们嘉定与闵行管理的交接线,我们执法是无法超越这条线管理”。
他无奈地说:“几月前,这里被报纸点名批评,领导要求我们加强现场管理,我们也没有办法,每天来这里看一下,防止商贩超越我们的管理线,同时预防报社记者来暗访,再次被点名批评。”
此时,记者才发现,虽然华江路桥上停满车辆,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以桥中心为分界线,桥南侧都是商贩交易的车辆,灯火照耀,讨价还价热闹非凡; 桥北侧除刚才被赶走的那辆商贩车辆,基本是前来采购的车辆,车主手提大小黑色塑料袋,采购完毕放入车辆后驾车离开,一辆车开走又一辆车停靠。
原来,奥秘就在这条线!
8月6日的整治行动现场的誓言,似乎重新飘荡在记者的耳畔。当时,华江路桥两侧警灯闪烁,执法人员双手背后直立站岗,多人来回巡逻,具有与违法设摊决战到底的信心。一位队员响亮地说:“我们将保持长期的打击力度,长期守候,长期管理,确保桥面无商贩、道路畅通”。
如今,华江路桥头商贩“涛声依旧”。如何管理好城市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确需要突破那条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