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新标修订第一仗:部分名优酒拒绝配制酒标签
添加或用食用酒精生产的白酒能不能像配制酱油或配置食醋一样,在标签上明确标识为“配制酒”?此主张遭到了部分名优酒厂的反对。
2月18日,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白酒分会秘书长宋书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名优企业怎么看,但何为粮食酒和配制酒,应该让消费者清楚。
这是今年白酒新标准体系修订以来的第一仗。2月16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四川就白酒产业标准体系进行调研,配制酒和让消费者云里雾里的年份酒、原浆酒等概念,都成了探讨的核心问题。
配制酒之争
何为配制酒?
在新修订的、去年颁布实施的GB27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里,对蒸馏酒的配制酒如此定义:以蒸馏酒和(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再加工制成的,已改变了其原酒基风格的饮料酒。
此次调研,不少企业认为,白酒产品按生产工艺分为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和固液结合法白酒三类,尤其是液态法白酒的发展是白酒工业的进步,因此建议不宜将固液结合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纳入配制酒类。
按照国家标准,固态法白酒是指以粮谷为原料,采用固态(或半固态)糖化、发酵、蒸馏,经陈酿、勾兑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本品固有风格特征的白酒。 根据所具有的香气,又可分为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凤香型等不同香型。
液态法白酒是以含淀粉、糖类物质为原料,采用液态糖化、发酵、蒸馏所得的基酒(或食用酒精),可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剂调味调香,勾调而成的白酒。而固液法白酒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液态法白酒勾调而成的白酒。上世纪90年代末,白酒勾兑技术被许可。
和配制酒极少出现在标签上不同,配制酱油和配置食醋都有行业标准加以明确规定。早在2000年时,国家国内贸易局发布的SB10336标准将配制酱油定义为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和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要求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少于50%,且在标签上要标明“配制酱油”。
酿造酱油是指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宋书玉说,以食用酒精为原料的配制酒和固态酿造酒并没有褒贬之分,配制酒也可以卖得贵,只要符合标准,都可以生产和引用。人们比较固态酿造酒和配制酒的成本和价格没有意义,毕竟企业的成本包括硬成本和软成本。
此外,年份酒因检测方法难一直标准缺失,和配制酒一样,在白酒产业标准体系的研讨会上,也成为探讨话题。
去年,中国酒业协会实施了中国白酒3C计划,把年份酒的鉴别技术列入了中国白酒品质鉴别技术三大研究之一。3C计划提出,今年是年份酒准入研究实施年,制定白酒年份酒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将年份酒实施许可准入或认证,推动产业诚信建设。
白酒新标修订
“卫计委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是分阶段的。”2月18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说,去年,GB2757《蒸馏酒及其配制酒》的实施,就是白酒行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除了国家强制性标准,白酒行业还有大量GBT国家推荐性标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GBT10781浓香型白酒标准是2006年发布的,国家标准每5年需修订或重新制定。有关人士表示,该标准的修订由五粮液股份牵头,去年已开会着手此事。
在全国白酒新标体系修订完成前,贵州省先行对标准体系进行了修订。从2011年5月起,贵州省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体系共引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9个,新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6个。
记者看到,修订过的《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国标增加了标签标识的要求,蒸馏酒及其配制酒标签应在配料表标明食用酒精和香料,并有定量标示,但少有白酒企业做到。
(21世纪经济报道)
白酒业寒冬里的三把火 点亮转型之路
2013年,曾经高歌猛进的中国白酒业仿佛一夜之间进入多事之秋:各种“寒冬论”、“唱衰论”甚嚣尘上,上市机构对中国一线名酒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的披露更是惨不忍睹。有意思的是,一些大牌酒企今年纷纷放下身段,推出廉价品种迎合市场。2014年或是白酒业最艰难的时期,何去何从成当下的思考。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白酒行业在2012年的产量增幅为12.44%,到了2013年第一季度,这一指标就下滑了7.36%,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2013年上半年,高端白酒销售额同比下降37.75%。资本市场的数据更不容乐观,14家白酒上市公司在2013年年初的总市值为5872.8亿元,此后白酒板块股价一路下行,到2013年12月中旬,14家白酒上市公司总市值蒸发超过40%,仅剩3382.45亿元。
马年春节刚刚过去,往年这个时期,各大白酒企业都会迎来产销高峰,一片红火的气象。但今年的情形截然不同,贵州茅台(600519)的股价创下近3年半的低点,五粮液股价更是近5年的新低。白酒行业正在经历“寒冬”,企业不得不寻找转型之路。
转型之一是从高端白酒转向中低端白酒
据统计,2013年中低端白酒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12.31%,100元以下的白酒受到市场欢迎。拥有“牛栏山”和“宁城”两个中低端白酒品牌的顺鑫农业(000860),以青稞酒为主的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的利润均大幅增长。这一形势推动茅台和五粮液两大龙头开始“放下身段”。一贯“领衔”涨价的茅台在产品研发上主打中低端品牌;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全面启动转型,开发中价位产品市场,布局全价位产品线。
转型之二是主打健康白酒
中国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表示:“打‘健康牌’,首先要明确喝白酒时喝的是什么。传统白酒中,98%是水和酒精,2%左右为呈香味的物质,正是这神秘的2%,决定了中国白酒的风格、品味和特性。”2013年,对这2%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中心以董酒为样品,发现了52种萜烯类化合物,居中国传统白酒之首,这类物质已被国外文献证实具有抗癌症、抗病毒和抗氧化的功效。科研成果助推了董酒等一批老字号定位于“健康酒”。这一转型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一年来,董酒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
转型之三是产品回归传统,但销售“牵手”时尚
一方面,白酒企业更强调传统酿制工艺,“酒好还需窖池老”、“做扎扎实实的年份酒”;另一方面,白酒电子商务销售升温,数百年的“当垆卖酒”变为现如今的“网上卖酒”。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仅在天猫商城,2013年的白酒销量增幅就达120%。电子商务为白酒“寒冬”早日结束添了一把柴。
总的来说,白酒行业迅速“入冬”,固然与中央“八项规定”及严控三公消费等政策有关,但根源在于近年来过度依赖高端白酒消费,形成了“高价、高档”的畸形产销模式,在繁荣的表象下,忽略了行业自身的建设。面对行业的“寒冬”,白酒企业开始“去泡沫化”,从自身转型中寻找春天。
高端白酒呈分化态势 茅台五粮液向下施压
自春节节后开市以来,以洋河股份、贵州茅台为代表的白酒板块走势活跃,迎来后春节“红包”行情。春节期间,茅台酒市场销售超预期,呈现探底回暖之势。
春节效应助涨茅台走势,白酒板块多只个股跑赢大盘
联合某券商通过对多地市场调研了解到,贵州茅台春节销售超预期,节后价格暂没有下滑,部分市场大型渠道价格上浮,部分渠道出现断货现象。
2月7-17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5.03%,深证成指累计上涨4.90%。同期,洋河股份累计上涨32.7%,截至17日,总市值升至571亿元。贵州茅台则累计上涨13.45%,总市值重上1500亿元。另外,酒鬼酒累计上涨10.8%、五粮液累计上涨10.52%、金种子酒累计上涨10.49%、山西汾酒累计上涨9.76%、泸州老窖累计上涨9.59%、沱牌舍得累计上涨9.12%、老白干酒累计上涨7.93%、伊力特累计上涨6.94%、皇台酒业累计上涨6.86%、青青稞酒累计上涨6.29%、水井坊累计上涨4.22%、古井贡酒累计上涨3.39%。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表示,因为国人有春节走亲访友之习惯,所以春节是白酒的传统销售旺季,2014年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高端白酒降价之后,春节期间市场对高端白酒的需求量有短暂回升态势,但是这种态势将随着节日的逝去而消失。春节行情过去之后,茅台和五粮液的库存量有所缓解,但是即将面临淡季,两家酒企产品的价格依旧面临较大风险。
高端白酒呈分化态势,茅台五粮液向下施压
长沙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据其了解,春节期间茅台销售情况不错,高档酒就是茅台和五粮液销得比较好,其他高档品牌基本无人问津。
简爱华表示,在春节这一短暂的销售旺季中,茅台和五粮液销售超过预期,但是其他高端产品销售却不如人意,这表明高端白酒的表现呈现分化态势。白酒行业的产品具有稀缺性,各大酒企也注重品牌的培育和宣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相当高。高端白酒黄金发展时期,品牌效应并不显著,因为各大品牌可以借力行业扩容,但是调整期内高端白酒的品牌效应就相当显著。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茅台、五粮液的价格下移,二三线白酒的市场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挤压。
简爱华表示,贵州茅台和五粮液通过价格下移、开发中端产品而非直接将主流产品降价就是为了兼顾品牌高端性和市场。目前来看,在高端产品需求量严重萎缩的背景下,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发力中端产品并未对自身高端产品形成冲击,反而会对其他二三线酒企的中端产品形成冲击,进而有助于自身的市场表现。
广州超扬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郭超仁表示,目前茅台依然是正常申请,正常打款,正常发货。通常是月初打货款或前一个月月底打下个月的货款,一个星期左右收到提货通知,由于春节假期在2月份,因此,当月提货会向后推10天左右,这属于正常情况。
他表示,由于经销商供应量有限,且市场需求大于供应,现在广东地区有部分经销商、专卖店实施限购措施,保证大部分客户能买到茅台酒。“今年春节销售情况去2013年要好得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茅台酒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他表示,“大部分经销商已经执行完了一季度的销售任务和合同量,部分已执行完6月份的合同量。今年经销商手上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也不存在库存积压,经销商会比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