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产品披上一层“绿色”外衣,在这个环保话题备受关注的时代,成为不少企业热衷的营销方式。
近日,由美国一家名为绿色生活(The Green Life)的NGO发起的2013年度漂绿榜调查显示,知名企业亚马逊[微博]、苹果等均有虚假环保宣传的行为,而榜单更是提示消费者,其面临的欺骗已不仅仅来自于企业,甚至绿色认证机构也成为背后的帮凶。
“目前国内从事绿色环保认证的机构数量、涉及行业多,虽然国家有大的指导意见和标准,但是落实到各个机构,其执行标准差异性却很大,从而导致认证活动出现混乱的现象,这点易被浑水摸鱼的企业利用。”11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付建军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此类事件一直影响着绿色产品的社会公信度,相关监管制度亟待健全。
“绿色”外衣提升身价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超市中价格高高在上的有机蔬菜等绿色农作物,渐渐走入普通市民家中。不过,看着贴上一个“绿色”标签就会价格翻番的商品,消费者心中还是有些疑惑。
“曾经买过一包,家里有人说好吃,也有说和普通小米口感一样。”9日,正在济南市环山路银座超市购物的李女士拿着一包“沁州黄”小米说。导报记者注意到,与普通小米不同,李女士手中的这袋小米虽然仅有400克,售价却接近20元,这样的价格,已经可以在市场购买3、4斤普通小米了。
令这袋小米身价高涨的,正是该款产品包装上的一个明显“绿色食品”标志,在标志下,还注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在“沁州黄”小米所处的专柜中,有机面粉、有机大豆等食品的包装上均有注明有机食品的标志,其注明的认证机构或来自上述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或来自北京、南京的地方认证机构。
“这些有机食品农药残留物很少,水质、土壤也会经过定期检测,整个生产环节将污染降到最低。”负责该专柜的销售人员刘春芝向导报记者表示,由于生产成本高,其价格均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以上。不过,她也表示,由于现在顾客比较关注饮食健康,有机产品销售良好,其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当然,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食品市场,家装市场也是绿色环保标签泛滥之处。导报记者10日走访济南多个家装市场发现,不少商品均有绿色环保标志,也成为商家揽客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产品是经过十环认证的。”在一家名为双叶家具的门店,其销售人员王倩倩对导报记者说,“这个认证标准是行业最高的,所以在环保上顾客完全可以放心。”导报记者随后看到,除了十环认证,该品牌还有“III型环境标志”,相应的,该产品售价也颇高,与没有环保认证的同类产品比,其价位均高出千元以上。
在高端品牌云集的银座家居,导报记者发现,多数产品都能拿出各种各样的环保证明,其中有“联合国[微博]最佳人居环境绿色品牌”、“绿色环境标志”等多个名号,部分儿童产品甚至有来自国外的环保证明。在这些标志背后,品牌产品往往一套卧室组件(包括床、床头橱、衣柜等)的售价就高达数万元。
认证机构纷杂
虽然价格颇高,但“绿色”产品带来的安全保障,还是令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过,采访中导报记者却发现,有些绿色认证的保障并不“靠谱”,认证机构市场鱼龙混杂,绿色行业的发展堪忧。
以有机蔬菜为例。导报记者在百度[微博]搜索绿色有机蔬菜标签发现,有不少网络卖家专门印制绿色有机食品标签,并且价格低廉,每张数十个标签不过几毛钱。一个自称张姓人士的卖家还表示,他不但可以印制绿色有机标志,甚至其他许可类标志也可以印制,价格相差无几。
“以前贴假冒标志的很多,但是现在卖场只认那么几种,其余的一律不予进场。”刘春芝对导报记者表示,“不过其他超市怎么管理的,我不太清楚。”
“目前山东省内具有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资格的机构只有我们一家,相关产品信息在山东农业信息网上都能查询到。”9日,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刘延生对导报记者表示,在经过国家整顿以后,如今造假情况已不多见。不过,他也表示,即便是经过整顿,目前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国仍有23家,其中既有属于农业部的,也有属于其他部门的,还有独立运作的。
而这种认证机构较多的情况在家具市场更为严重。导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家具中的绿色标志来源于多家认证机构,其中既有发放“十环认证”的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也有名为“中国国际绿色环保管理委员会”、“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中国绿色环保循环发展中心”等的认证机构,甚至还有海外机构。
“现在市场最认的是‘十环认证’,因为它的标准很高,但是其他标志我们也不能不认,企业现在愿意用这个来做宣传,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进行管理。”一家家具卖场的策划部经理章则凯对导报记者坦言,他已经从事该行业十几年,但对一些环保认证机构的名称依然很陌生。
这显然很易于厂家蒙混过关。在新世界(6.10,0.00,0.00%)商城卖场的一家沙发销售商提供的认证中,导报记者就发现,其发证机构名为“中国绿色环保循环发展中心”,但无论是从百度搜索,还是从业内人士处打听,均无法找到这家机构。同样情况,还有多例。
监管亟待加强
企业热衷“绿色”包装的行为,已经引起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山东省家具协会秘书长韩庆生对导报记者表示,绿色认证标志令相关产品很容易“作弊”。“并不是贴一个标签,就能保证你的产品是合格产品。”韩庆生表示,其实厂家每批货都要通过正规的检验,而且必须是近期的,只有这份检验报告才能证明厂家的货是否合格,是否达到环保标准。
“相比检验报告,绿色认证标志更像是附加品,就是证明你在达到合格线以后,还有更好的表现。”付建军表示,但由于一些问题,绿色认证标志反而令市场变得有些混乱,企业“钻空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家具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大大小小有数以百计的环保认证机构,其注册资本只需300万元,门槛很低,许多机构为了“拉生意”,主动降门槛的行为非常多见。
导报记者以一位家具生产企业主身份暗访中,一家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张立鹏就主动提出,缴费之后,能够保证企业拿到“十环认证”资格。如果第一次通不过,他们会继续想办法,直到拿到认证为止。
“无论是行业的监管还是机构自身的监管,都比较松懈。”付建军指出,目前虽然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认证机构的监管工作,但是不少机构都是部委的下属单位,所以在监管上难以落实具体责任;同时,一些发证机构在发证后,不再进行监管,使得企业忽视了后期的生产标准。“比如,有些认证明明过期了,但企业仍会继续使用。”
而导报记者8日也曾分别致电山东省工商局、质监局、环保厅询问谁来监管绿色认证机构事宜,但获得的均为否定答复。
付建军担忧,长此以往,整个绿色认证行业会出现恶性竞争,甚至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毕竟动辄数万元的认证费对机构来说还是很诱人的。”他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尽快健全监管机制,设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加强行业监管。“建立认证机构和认证企业的连带责任关系。”付建军表示,一旦发现认证机构作假,应坚决取消其认证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