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酒很普遍 奶粉奶被曝出
白酒、乳业问题不断的背后
最近几年来,在国内,没有任何行业能像白酒和乳业受到消费者如此的关注。
在白酒行业,中高端白酒疯狂涨价、盛极而衰,塑化剂问题,件件牵动人心,如今又再次被曝出年份酒普遍存在勾兑现象。
乳业更是丑闻不断,先是三聚氰胺,接着黄曲霉素超标,再到乳业标准降低,最近,又有媒体披露,国内大部分市场销售的液态纯牛奶由奶粉制成,一石激起千层浪,乳业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高端白酒为何勾兑?
近日,有媒体报道,年份酒勾兑现象在白酒行业普遍存在,包括高档名酒在内,都是勾兑出来的。
据了解,年份酒往往是拿有若干年陈酿的酒作为酒基,再通过添加食用酒精、香料等进行勾兑。基酒是用于调配、勾兑成酒的最主要原酒,可以是新酿的酒,也可以是存放1年、3年、5年乃至更多年份的酒。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年份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造假,这种年份酒是不含有任何陈酿的酒,只是以年份酒作为幌子虚假宣传销售;另一种年份酒确实含有少量的陈酿酒精,但比例多少完全由白酒企业自己决定。
也有业内人士爆料称,市场上以勾兑酒谎称年份酒的现象很普遍。一些酒厂开张五六年,就公然叫卖十年、二十年的年份酒。
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日前表示,按照现行的白酒标准,中国白酒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工艺白酒,一类是新工艺白酒。
据介绍,白酒工艺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性是固态发酵与固态蒸馏。新工艺白酒是用食用酒精配制的酒,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节约粮食,我国学习国际工艺,后来成为新工艺白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上的新工艺白酒已经占白酒总量70%左右。“要把传统白酒和食用酒精配制酒区分开来,在产品标识上标清楚,给消费者讲清楚,这也是一个战略诚信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一些白酒产品明明是由食用酒精配制的,却在标识上写着“纯粮酿造”“百年陈酿”等年份酒字样,而且要对其进行检测,技术难度还很大。
更有甚者,有的白酒在勾兑过程中,为了保持口感和香味,违法添加一些香精、香料等添加剂,不仅导致白酒质量降低,还很可能出现安全隐患。今年年初,央视《焦点访谈》还曾对国内白酒行业这一潜规则进行报道。
对于企业为何会勾兑年份酒,有业内人士认为,年份酒酿造和储存成本很高,白酒企业如果纯酿白酒代价太高,所以即使高档名牌酒,其年份酒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勾兑而成。
而且对于年份酒的真假,消费者一般无法鉴别。更为麻烦的是,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准确的年份酒标准,也没有相关监管和惩处标准。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我国的白酒行业无序勾兑现象经常被曝光,但很少能够被处理,自然也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行业整顿。
谁纵容了“奶粉奶”?
与白酒行业一样,中国乳业也同样陷入质量和诚信危机。
近日有专家爆料,国内市场上的液态奶主要有鲜牛奶和纯牛奶,其中纯牛奶占据了70%以上的液态奶市场,但有专家估计其中90%是用奶粉冲兑。一向敢于直言的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种现象完全有可能存在。
他举例称,一个厂家一天生产95吨常温纯奶,但在当地收购的生鲜奶仅25吨,还有70吨的缺口不知来源,这很可能来自奶粉。
近年来,我国对奶粉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呈快速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奶粉一直在3万吨到9万吨之间徘徊,2009年猛增到24.5万吨。去年,我国进口奶粉60多万吨,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7万吨,估计全年会超过70万吨。短短几年间进口的数量增长了近10倍。
有业内人士指出,奶粉一个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来做液态奶,也就是说,大量的奶粉被用来冲兑成纯牛奶。该人士指出,之所以用奶粉来还原,原因就在于成本低,国外的奶粉比较便宜。比如在2005年,当时进口奶粉还原成液态奶的成本为每吨液态奶需要1.5万元左右,而从国内采购原奶的成本需要2.2万元,每吨存在高达约7000元的差价。
对企业来说,纯牛奶保质期久,无需冷藏,能够节省储存成本和销售成本。这也是乳企愿意生产纯牛奶的重要原因,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乳企没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奶源极度缺乏。
由于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多年来,更多的企业只愿意在营销等环节加大投入,而不舍得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投资。导致我国目前缺少必要的奶源基地,用奶粉制造纯牛奶成为必然。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目前,中国牛奶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2012年,我国牛奶产量3744万吨,乳粉产量136.5万吨,液态奶产量2150万吨。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GB19645-201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GB25190-2010)的规定,鲜牛奶和纯牛奶不允许使用奶粉为原料进行冲兑,也不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
企业使用奶粉作为原料生产调制乳、灭菌乳等液态奶的,必须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在产品包装上标明“复原乳”字样,并在产品配料中如实标明复原乳或乳粉所含原料及比例。(记者 孙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