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视点
美国制药业巨头强生,因为产品召回问题,终于在中国摊上大事了。
这个曾经强大而又“因爱而生”的医药帝国最近很忙,除了忙召回还忙着被约谈。这次约谈企业的不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而是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监总局”)。
6月13日,食药监总局约谈强生,这是食药监总局首次因质量召回问题约谈国外企业。
作为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强生,近些年其产品频频遭遇“质量门”。数据显示,短短7年时间内,强生产品召回就高达51次。每次事发,强生中国公司总是言之凿凿地称:问题产品与中国无关。
笔者认为,造成强生召回区别对待存在三种可能:其一,认为中国的相关标准低,其产品虽然有问题,但在中国已经达标;其二,入乡随俗,中国的有些产品出现问题了,企业不也没召回吗?其三,即便不召回,也没啥大问题,不但不会受到严格惩罚,也不会被消费者抛弃。
2010年7月,美国爆出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中含有玩具泥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油成分的化学物质“特丁基对苯二酚”。当中国发出质疑时,麦当劳发表声明称,这两种物质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肉制品、油及油炸食品,“符合中国国家标准”,消费者可安心食用。
2011年4月,肯德基的全家桶与可乐杯在中国被查出有可能含过量荧光增白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要求,食品包装纸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生产许可,不得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对此,肯德基上海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荧光物质检测合格,符合中国国家标准。
2011年7月,瑞典研究人员曾发表论文称,包括雀巢在内的9种欧洲知名品牌的婴儿食品含有毒重金属砷、铅与镉。而在我国,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标准只对砷、铅两类重金属元素提出“限量”要求。此事爆出后,雀巢公司同样发表声明,雀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的要求。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纷繁复杂,很容易导致企业适用混乱,也一定会导致企业避高就低地去执行行业标准。这让洋品牌跟中国法律打起“擦边球”。
为了获利,无论是洋品牌还是土品牌都愿意钻制度的漏洞。
任何企业的第一目的都是盈利,这是无可质疑的。强生在国外召回,一定是因为召回的成本小于被处罚和媒体监督的成本;而在中国不召回,同样是因为召回的成本大于被处罚和监督的成本。企业逐利并没有错,但是将利益凌驾于法律的监管之上,为追求利益而置消费者身心健康于不顾的企业行为,终将会被消费者所唾弃,也必将让企业偏离市场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