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2月13日专电题:“节俭令”之下文化盛宴如何“盛”而不“剩”?
记者蒋芳、姜潇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节俭之风也吹到文化市场。
“对演出市场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往年光新年音乐会就有七八场要演,今年只有一场。”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团长吕军告诉记者,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原本已经谈定的演出,后来都纷纷取消。
“省”字当头,“文化大餐”还能“美味”吗?“节俭”与“盛宴”如何并行不悖?
电视荧屏依然奢华 实体演出频遭退订
业内人士称,节俭之风并没“吹皱”荧屏。从今年来看,各家卫视的春晚攀比之风依然盛行,仅“明星阵容”即足见竞争之激烈,高昂的“出场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演出市场的风向则截然相反。上海明翼舞蹈公司的负责人称,今年的年会订单比去年同期少了三成,春节干脆就歇了。过去,很多国企、机关请公司帮忙策划晚会、培训员工、参与表演,都要求越精彩、越热闹、越特别越好。“今年就只是私企、民企还有外企客户来请我们,所以业务量掉的厉害。上海地区的舞蹈团体大多跟我们差不多情况,有的更糟。”
演出减少,服装租赁等相关行业随之深受影响。南京阿信服装租赁的老板娘告诉记者,“今年订单减少了三分之二,且退单比订单还多,直接原因就是各单位的年会或在‘瘦身’或被取消。”她还告诉记者,今年对服装的规格和档次要求也明显不如往年那么高了,基本是差不多就行。
文化节庆“瘦身”年味会不会变淡?
没有红地毯、气球拱门和领导讲话,只有群众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民俗表演和爱心捐赠——有着600年历史的淮安清江浦庙会以朴素低调的形式亮相。
庙会组织者、清浦区旅游局局长靳鹤奇介绍,往年办庙会,大型花灯、花车巡游等活动动辄要花100多万,今年只用了普通的红灯笼、红辣椒营造年味,仅花了几万元钱。
参加庙会的张大爷说,今年的花灯的确不如往年高级,现场也比往年冷清。“老百姓嘛,当然更喜欢热闹、喜欢大场面,感觉年味好像更足一点。不过,如果省下钱都用于改善民生也是件好事。”
记者在江苏多地采访发现,往年长长的节庆活动清单几乎都遭遇“腰斩”。“今年春节,扬州的文化节庆活动起码缩减三分之一以上,成本更是降了不少。”扬州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说。
文化节庆活动缩减,会不会影响了年味?不少人跟张大爷有同样的困惑。网民sugeray说,除夕夜“文化大餐”拼的就是明星阵容、节目创意、舞美效果,偷工减料岂不是糊弄观众?而且省下来的钱是否真的用于民生,谁来监督呢?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文艺是精神享受,除了感官视觉刺激,更需要通过内容创意和形式创新赢得喝彩。
江苏教师李劭强认为,许多电视节目制作人都认为明星是收视的保证。但必须看到,比拼明星、花巨资营造华丽舞台效果的背后,是艺术创意的不足。作为精神产品,娱乐节目应该通过更加自由和巧妙的创作,令受众感受到愉悦和快乐。“事实上,很多人已经开始厌倦几张熟脸来回表演拿手的那几下子。对于这类节目,人们只有一种应对——换台。”
宜兴公务员瞿骏说,真正的“文化节俭”应该是把演出送至基层、社区,我们不需要大明星,要的只是节日的欢乐气氛。电视看一年了,也该给大家体验一回现场演出的魅力。
百姓需要“丰盛”而不“浮夸”的文化大餐
一些文艺界人士认为,所谓文化大餐是指向百姓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浮夸、虚华的娱乐化文化产品十分过剩,而真正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才刚刚达到“温饱”程度,甚至还很匮乏。
吕军认为,在文化领域,不是所有的大投入都能换得大收益。因此,对于文艺界的人士而言,需要付出的不见得是大手笔的投资,而是在节目质量和内涵方面的努力与心血。
江苏省演艺集团民乐团团长王爱康认为,每到快过春节,文化娱乐市场的“沸腾”常常令人感到另一种“过饱”,是精神和金钱上的透支。虽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期待一场年底的文化盛宴也无可厚非,但人们更加期待的是,借助节俭之风,吹掉浮躁的大喜大庆风气,让更多人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艺术,回到对文化本身的感受上。
王爱康说,文艺工作者对于演出的一时减少不要过于担心,应当从危机中看到希望。此前,很多文艺院团的演出往往依赖政府采购和公款消费,此后,文化产品将更加充分市场化。艺术家要赢得百姓的认可,赢得更大的市场,就需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勤奋创作,提升作品质量方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