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餐具竟印“QS”标志海口苍东村藏匿一次性塑料餐具加工厂
本报海口12月20日讯(记者王渝摄影报道)为消除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海南省明确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运输、销售、储存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袋、购物袋以及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简称一次性塑料制品)。12月20日,记者接到报料,在位于海口苍东村内,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加工厂。记者暗访发现,塑料餐具出厂并不消毒,是否合格,全部靠肉眼来看;生产的塑料餐具均为“三无产品”;工厂在无法提供任何证照、不具备生产资质的前提下,竟敢外包装上印有“QS”标志,欺骗消费者……当天下午,海口市工商局金盘工商所对这家“黑”工厂进行了查处。
黑加工厂藏匿苍东村
当天上午,记者根据市民反映的情况,来到位于椰海大道附近苍东村内的这间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产加工点。记者看到,整个车间约几百平方米,摆着多台塑料餐具加工设备,七八名工人正在作业。整个操作流程很简单:一张张透明塑料送进机器内,接着变成一个个成型的塑料杯、碗,另一端几名工人将制成的塑料餐具收集起来,装在一个个包装袋内。
记者留意到,该厂生产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有两个品牌,分别叫做“爱心家庭碗”和“佳家爱健康杯”。
工人赤手包装塑料杯碗
在一台机器旁边的几名工人,不停地数餐具,把餐具装袋,中间偶尔拿出几个不合格的杯碗。整个机器加工过程中,操作工连手套也不戴,直接赤手抓刚生产出的餐具。
在生产到包装的整个过程中,生产出的餐具第一时间并没有消毒程序。对此记者咨询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机器加工就是高温消毒。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得知,根据国家对一次性用品的规定,进入生产区要换工作衣和工作鞋,戴工作帽,直接接触裸装产品的人员需戴口罩,清洗和消毒双手或戴手套;生产区前应相应设有更衣室、洗手池、消毒池与缓冲区。在这家加工厂内,所有工人没有被要求换衣服,也没有消毒双手和戴手套。
是否合格主要靠肉眼看
记者留意到,旁边有一位女操作工,很熟练地数着塑料杯,并不停查看每个杯子。“这加工出的塑料杯合格不合格,怎么看,有没有标准?”记者询问这位女操作工。她告诉记者,“数杯子的时候,你就挨个看杯子底是不是空的,底部是不是脏的。”记者这才知道,杯子是不是合格,全靠肉眼观察。
不合格的产品又被扔到两台搅拌机里搅碎,再做成模板,切割成杯子。
切剩下的模板,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清理,捆绑以后继续做成原料。操作工把餐具包装好以后,直接装箱,中间并没有其他检测、消毒等环节。
成品餐具多无生产日期
在车间中央,一批餐具已装箱,包装好的纸箱上均没有标注生产日期。记者粗略统计,现场生产出的成品大约有500箱左右。
记者询问了一工人。“应该就是这两天生产出来的吧。”这名工人表示,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没标生产日期。
车间一角堆放着几十袋原料,颜色分为白红两种,名为“聚丙烯树脂”。
“与吃的在一起,原料肯定没问题。”工厂一名负责人表示。
记者随后发现,即将出售的餐具外包装上,均印有“QS”标识。
工商部门立案调查
20日下午,记者将情况向海口工商局金盘工商所反映,几分钟后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工商人员现场发现了大量的空纸箱、塑料包装袋等物品,少量加工好了的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塑料碗,而上午摆放在车间内近500箱的成品此时已不知去向。
金盘工商所所长李征告诉记者,根据我省的相关规定,一次性塑料餐具在海南是明令禁止生产、销售、运输的,该厂存在明显的问题。
针对现场无法提供相关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的问题,这家加工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最近几个月才搬来这里,相关证件还没有变更到现在的厂址来,才没有悬挂相关证件。
工商执法人员暂扣相关物品,当场责令老板停工,并就原料来源和成品销售去向作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