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的无人海岛,成群的金丝燕生活在那里,每年春天是金丝燕开始做窝繁殖后代的季节,清晨即起外出觅食,日落归来彻夜劳作,这样辛苦将近一个月,一个精致的燕窝就做好了。然而,在每个繁殖季节,一对金丝燕往往要一口气连做三个燕窝才能把小燕抚养长大,原因仅仅因为燕窝被人类视为珍贵的“白色黄金”而被一再采去。
金丝燕崖洞做巢声呐找窝
燕窝是燕子做的巢,但这种燕子并不是我们常见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屋檐下的叫家燕,属燕科,它们的巢用禾草或者泥巴和唾液混合筑成,无法食用;被称作“白色黄金”的燕窝是由另一种燕子筑成,它们属雨燕科,称为金丝燕。
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以及我国海南岛东南沿岸、云南边境,这些风光旖旎的地方是金丝燕的老家。为了防止鸟蛋和幼鸟被其它动物吃掉,金丝燕将巢穴建在海边的山洞里。这些群居的小鸟身形轻捷,细细的嘴向下弯曲,翅膀尖长,脚短而细弱,但可以牢牢地抓住岩石陡峭的垂直面。
金丝燕的羽毛能够在阳光下闪出金丝光泽,因而得名。金丝燕的咽部有非常发达的舌下腺,能分泌出很多有粘胶性的唾液,这是做窝的主要材料。它们把唾液从嘴里一丝一丝吐出,积少成多,在山洞潮湿的空气中,这些唾液自然凝结干固起来,经过20到30天,洁白晶莹、直径6到7厘米、深3到4厘米、形状如碗碟一般的小窝就做成了,这就是燕窝。
金丝燕居住的崖洞黑暗幽静,一些大型崖洞最多时有200万只以上的金丝燕生活在一起,它们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燕窝呢?
科学家发现,原来金丝燕可以像蝙蝠那样用回声定位法在黑暗的洞穴中找路。其声呐由频率1500到5500赫的咔嗒声组成,每秒约6次,这样的“雷达系统”能让金丝燕在全黑的洞穴中任意疾飞。
顽强金丝燕一年多次做窝
每年三月,踌躇满志的金丝燕开始做窝,这个燕窝完全是由唾液凝成,颜色纯白,营养价值最高,是燕窝中的极品。当人们把这个燕窝采去以后,金丝燕因怀卵在身,毫不犹豫地开始第二次做窝。然而这次唾液已没有那么多了,金丝燕只得忍痛把身上的绒毛啄下,掺着唾液粘结而成,这种燕窝质量相比第一次做的燕窝要差一些。当第二次窝又被采走以后,金丝燕仍不气馁,马不停蹄地又开始赶做第三次窝。因体力不支,这次就更困难了,唾液只剩下很少一点,身上的绒毛也不多了,顽强的金丝燕飞到海边一次次衔来海藻和其他植物纤维,混以少量的唾液,勉强第三次把窝做成。此时,采窝人也就适可而止,把第三次做的燕窝留给金丝燕孵育小燕儿,否则便会影响下一年燕窝的产量。
在野外采集燕窝要冒很大风险,必须爬上悬崖峭壁,借助从崖顶上放下的绳子才能采集到。东南亚一些无人海岛聚集着成群的金丝燕,这里也就成了采窝人争夺的宝地。泰国春蓬地区是燕窝的重要产地,通过招投标获得燕窝采摘权的公司派出十数人的保护团队守护海岛,没有经过公司允许,外人几乎没有可能登上海岛。
金丝燕产卵的季节也是燕窝采摘的季节,平时看似“游手好闲”的看岛人就成了身手矫健的采窝人。在经过严格的祭祀仪式后,采窝人就出发了。一个吊篮、几盏烛火、一把粗绳、几捆竹竿,就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采燕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山崖,爬上洞顶,把金丝燕刚刚造就的燕窝采下。
一盏盏白色的燕窝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洞壁和洞顶上,在烛火的照耀下,闪烁着丝一般的光芒,令人震撼。
商品燕窝八成“屋里造”
全世界的金丝燕大约有30多种,生长在东南亚地区可以产食用燕窝的仅4种,其中生长在我国海南大洲岛的只有戈氏金丝燕,而越南惠安所产洞燕燕窝最为珍贵。不过,市场上80%到90%的燕窝是来自印尼的屋燕。
根据金丝燕筑巢地点不同,燕窝可以分为洞燕和屋燕。洞燕是金丝燕栖息于山洞内建的巢穴,而屋燕则是人类的一大“发明”。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印尼沿海地区一些人将停工的厂房、不景气的商业建筑改成了“燕窝旅馆”,吸引金丝燕来做窝,而燕窝则成了最昂贵的房租。现在,印尼屋燕的年产量已经达到500吨。
屋燕的采摘期一般是三个月,通常三层70平方米的燕屋平均每期可采得8到15公斤的燕窝,最多可以采摘到50公斤。燕屋的工人会定期检查燕巢,如果巢内有燕蛋,便会保存至孵化后才采摘。当确定巢内没有燕蛋,工人会小心翼翼地把燕窝割下来。
“燕窝旅馆”会不会把金丝燕养成家禽了呢?不会。因为金丝燕习惯昼出晚归,觅食活动都是在飞行中进行的,活动范围在方圆50公里内,且只吃会飞着的昆虫或其它小生物,喝水除了雨水外,会低飞将嘴巴贴在水面上,边飞边喝。
特殊的生活习性,决定了金丝燕难以人工养殖。对于金丝燕来讲,“燕窝旅馆”仅仅是人类为它提供的一个栖息环境,但对于它的饮食、生长和活动范围等,人类并不能干预。对于“燕窝旅馆”屋主来说,投资“燕窝旅馆”比开采金矿还要赚钱,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地保护金丝燕,不让其他动物进出或栖息燕屋,尽可能给金丝燕创造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因此相对于洞燕,屋燕产量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