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LOGO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安动态 >> 浏览文章
“果糖”冒充蜂蜜已成行业公开的秘密
来源:华商报    更新时间:2010年11月15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点击浏览下一页

点击浏览下一页

  蜂蜜,是秋冬进补的佳品,目前正是蜂蜜销售的旺季。而今年以来,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全国蜂蜜严重减产。蜂蜜收购价格一路飙升,特别是减产80%左右的洋槐蜂蜜,收购价每吨高达2.6万元左右,几乎比去年翻了一番。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在对蜂蜜市场进行调查时却发现,有不少蜂蜜产品的价格并没有随着蜂蜜原料的涨价而“水涨船高”,甚至有些产品的价格比蜂蜜原料的成本还要低。

  造假一:洋槐蜜里加了大量油菜蜜

  在浙江省杭州市,一些超市销售的蜂蜜有洋槐蜜、油菜蜜、枣花蜜等十几个品种,价格差别很大。同样标称“洋槐蜜”,有的卖30多元一斤;有的将近两斤的包装才卖20多元。

  一种LH牌洋槐蜜每斤零售13元,厂家是浙江万隆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厂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洋槐蜜大量减产,真正的洋槐蜜产量并不多,加工的所谓洋槐蜜,零售价之所以低于正常的生产成本,是因为里面混杂了油菜蜜等价格相对便宜的蜂蜜。

  在北京、杭州等地,很多超市都在销售一种蜂博士牌的洋槐蜜,这种蜂蜜每瓶净含量900克,售价只有20元左右,折合每斤约11元。这种蜂蜜的生产厂家是浙江怡康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柏钿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十几元一斤的价格根本买不到真正的洋槐蜜。“写的是洋槐,里面多是油菜蜂蜜,油菜蜂蜜至少占到60%。”

  据顾柏钿透露,油菜蜜每吨售价约8000元,和每吨售价高达26000元的洋槐蜜比起来,采购价至少低了2/3。因此,用油菜蜜冒充洋槐蜜,就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压低市场价格,而且还不容易被发现。“无论工商,还是技术监督局,都检测不出来。”

  造假二:“果糖”冒充蜂蜜已不是秘密

  产品出厂价低于正常的生产成本,而且每年销量高达几千万元。厂家如此经营,那么靠什么来赚取利润呢?记者跟随浙江怡康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到原料仓库,看到一种蓝色的塑料桶里装着一种液体,无色透明,呈黏稠状,看上去并不像蜂蜜原料。

  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液体的确不是蜂蜜,而是一种名叫“果糖”的原料。负责人承认,这种“果糖”是用来冒充蜂蜜的,由于采购价差不多比普通蜂蜜便宜一半,因此掺到蜂蜜里面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果糖”又叫“人造蜂蜜”,是另外一家工厂专门生产的。

  记者找到了这家专门生产“果糖”的工厂——杭州紫香糖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介绍,他们厂年产“果糖”约5万吨,大部分都是供应给蜂蜜厂做原料。

  销售经理说,“果糖”又叫“果葡糖浆”,主要原料就是大米。在原料仓库,记者看到了这种“果糖”的生产原料。所谓的大米,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大米的细碎颗粒,看上去颜色灰暗,上面爬满了虫子。销售经理承认,这些碎米粒是加工大米时的下脚料,而且很多都不新鲜了。

  陈旧的碎米经过一系列加工和转化,就变成了“果糖”。这种“果糖”看上去无色透明,呈黏稠状。加工好的“果糖”经过简单灌装,就直接卖给一些蜂蜜加工厂。

  事实上,在整个蜂产品行业,使用“果糖”冒充蜂蜜已经不再是秘密。很多地方的蜂蜜生产厂家都将“果糖”作为原材料采购。

  监管之痛:检测方法让造假钻了空子

  专家介绍,蜂蜜之所以会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蜂蜜是一种单糖,因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这也是国家标准中不允许在蜂蜜产品中添加糖类和代糖类物质的原因所在。

  而记者看到的这些蜂蜜,在生产过程中不但添加用长了虫子的陈米熬制的“果糖”,而且添加的量甚至超过了50%,这样的所谓蜂蜜价钱是低了,它的营养价值也随之直线下降,甚至还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蜂蜜产品的检测大多只检测产品中的糠醛、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等单项指标,只要这些指标达标,就视为产品达标了,管得住指标却管不住原料,这种检测方式无疑给一些不法蜂蜜生产厂家留下了可乘之机。据央视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死猪肉”冒充羊肉销售 下锅一煮满屋臭味
下一篇文章:66.0%受访者认为食品包装应有配料影响说明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