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安动态 >> 浏览文章 |
非药品变身药品引发监管之忧 |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年04月01日 关注度:1023
【字体:大 中 小】
|
|
福州一位退休干部近来一直在为他失明的眼睛而四处申诉。去年,他的眼睛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就去了趟药店,在营业员的推荐下买了一瓶“眼药水”,但是用后不久他的眼睛渐渐失明了。他拿着产品到福州市药监局投诉,药监人员一看,产品为“卫消证字”属于非药品。 “是药三分毒,吃药需慎重。对于购药者来说,当前可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就是,买药时一定要注意一下批号,看看是不是国药准字号。”一位医药界资深人士说。 专家指出,这些非药品首先在外包装、内包装上与药品几乎一模一样,并且同样标有规格、用法及用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及有效期等。二是名似。有的产品名称用的就是药品的通用名称或近音、谐音等,如甘草片、健胃消食片、蜜炼川贝枇杷膏、多种维生素等等。三是功能相似。公开宣传疗效,标明适应征、用法、用量等,如“消字号”的“咽立爽”就标示用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嗓音嘶哑等疾病。四是生产厂家相似。包装上标示的企业名称多为某某“制药”、“药业”、“生物制剂”、“医药生物科技”、“医药生物工程”等与“药”沾亲带故的字样。 “与药品严格的审评、审批程序相比,这些‘非药品’产品的审批要相对简单。这类产品进入药店销售,不仅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而且对公众用药安全造成隐患。”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处何震说。 据了解,福建省药监系统已对全省非药品冒充药品情况展开摸底调查。
|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上一篇文章:上塞饮料塑料瓶下吐硬币 饮料瓶回收机北京上岗
下一篇文章:尚无掺毒化工原料面粉? |
|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