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常用药物使用注意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3/7  

一、退热药

  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复方扑热息痛等都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服用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增多,血流加速,出汗增加,散热加速而降低体温。

  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热。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故在疾病未明确诊断前不要随意服用退热药。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体温超过39℃或有烦躁不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不适时可以服用。

  服用退热药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退热药是通过皮肤散热增加而起降温作用的,因此衣服要穿得宽大,不宜直接吹风,多饮开水。

  2.体温过高时退热药用量宜小,药量过大会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过多等虚脱症状。

  3.退热药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的还会引起皮疹、白血球降低、哮喘发作等过敏反应,因此要求剂量正确。两次服药间隔需4小时,体温在38℃以下应停服。1岁以下小儿可用复方扑热息痛片,每次每公斤体重20毫克。1岁以上的小儿用复方阿斯匹林,每次的量按年龄不同,分别是2~3岁为1片半,4~6岁为2片半,7~12岁为3片。药片应贮藏在干燥、阴凉处,如药片表面有霉点,会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不可再服。

  4.安乃近不宜和氯丙嗪同用,以免降温太快。保存时应注意避光,且不宜接触铜、铁等金属容器,否则易氧化分解而失去药效。

二、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具有服用方便、过敏较少、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对应用磺胺药有效的疾病应优先采用。

  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在使用磺胺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次服用剂量应加倍,以便使血液中能迅速达到足够的有效浓度。因磺胺药仅具有抑菌作用,而且浓度必须大大超过组织中对氨苯甲酸的浓度才能发挥作用。如用量不足或过早停药,易致细菌复活和疾病复发。

  2.要同时服用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使尿液变成碱性,增加药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这样可防止血尿、尿闭等泌尿道副作用的产生。

  3.在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维持一定的尿量,稀释尿中药物浓度,防止磺胺结晶的产生而损伤泌尿道。

  4.服药期间和停药后,都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如皮疹、紫癜等。发现患儿小便带血(尿呈微红色),则必须停止用药,并要赴医院就诊。

三、青霉素

  青霉素问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它是医院最常用的药品,具有较广的杀菌作用。

  由于青霉素的治疗作用快而好,往往药到,热降,病除,有些家长就误认为青霉素有退热作用,要求医生给发热的孩子使用。实际上青霉素的作用,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破裂而死亡。病毒没有细胞壁,所以病毒造成的疾病,应用青霉素无效。

  青霉素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从青霉素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另一类是由化学方法合成的半合成青霉素,如新青霉素II、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等。常用的有青霉素钾盐及钠盐粉剂,性质稳定,一般可保存数年。这种粉剂易溶于水,但溶解24小时后除引起抗菌能力丧失外,还会分解产生各种致敏物质。因此,青霉素需现配现用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青霉素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好效果,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毒性也低,但不良反应还需引起注意。特别是过敏反应,轻的可引起头痛、恶心,重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出冷汗、心跳微弱、口唇青紫。为此, 用青霉素前必须先作皮肤试验(经皮内试验预测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保护率较高)才可按所需剂量注射。有些病人,皮内试验虽阴性,但持续用药数天后也可出现过敏反应,所以在家中切勿自行注射。同时,家长不能任意给孩子玩青霉素空瓶,以免发生意外。

四、平喘药

  目前对哮喘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大多数药物还只能是暂时缓解或预防在先。小儿在春秋和入冬季节,哮喘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为了合理使用平喘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前平喘药主要是一些拟肾上腺素药及茶硷类,如麻黄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硷等。还有一些新的药品如舒喘灵气雾剂和片剂等。这些药物都有兴奋神经中枢和心悸等不良反应。为了防止副作用,可同时使用抗过敏药,如非那更、扑尔敏、苯海拉明等,但不要用有明显抑制呼吸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类,以免引起胸闷等。

  2.伴有咳嗽多痰的哮喘患儿,在使用镇咳药时不宜用咳必清之类药物,以免影响粘痰的咳出。此时需用祛痰药物,如氯化铵、桔梗、远志、吐根等,也可用竹沥、必嗽平等化痰药。

  3.在有感染时。应与抗感染药物合用,如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等抗菌药物。

  4.哮喘发作严重时,应采取吸入氧气、补液或静脉注射等措施,这需要把小儿及时送到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