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都市人怎么吃才不会得大肠癌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12/6 |
|
上海是大肠癌高发区域
大肠癌在不同地区,其发病率也有明显区别。根据世界肿瘤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大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区的发病率相当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属于大肠癌的低发地区。但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男性大肠癌的发病率则明显高于女性,其比例约为1.6:1。 现有的统计显示,我国大肠癌患者年龄偏低。 我国患者中以40岁至50岁年龄段为主,40岁以下人群为全部病例的三分之一,30岁以下人群约占10%左右。而在大肠癌高发的国家,患者人群主要处在60岁至70岁年龄段,其中30岁以下者仅有6%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大肠癌的高发年龄比国外提早了10岁至15岁。 大肠癌已成第二大常见肿瘤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位居肿瘤第二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随之改变,而今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以上海地区为例,上世纪80年代,大肠癌在常见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位,至上世纪90年代已升至第三位。从2003年起,大肠癌跃居上海市区内第二位常见恶性肿瘤。在可预见的将来,大肠癌的发病率还将继续攀升。 哪些人群易患大肠癌 从大肠癌的发病原因来看,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与现代人饮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缺乏运动不无关系。临床实践已证实,以下六类人群属于大肠癌的高发人群: 1、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数、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老年人; 3、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遗传性结肠病者; 5、有盆腔放疗史者; 6、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一般来说,早期大肠癌并没有什么特别症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大便带血、便后滴血流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下腹不适、贫血等。如发现上述症状,通过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大便隐血检查、CT、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即可排查出大肠癌。 年轻人大肠癌病情更凶险 尽管大肠癌的高发人群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近年来大肠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的大肠癌病情也格外凶险。 相比中老年人的大肠癌,年轻人罹患大肠癌有其自身特点。 其一,腹痛剧烈者居多:中老年大肠癌患者的腹痛多为隐隐作痛,青年患者疼痛则以剧烈腹痛居多,这可能与老年人疼痛敏感度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其二,血便多:青年患者中血便或黏液血便十分多见,比例可高达70%,其中部分患者以出血为癌症的首发症状。我们建议,大便里有少量出血者,应靠大便隐血试验才能检验出。莫要等到患者发生了明显贫血后,尚不知病因何在,耽搁病情治疗。 其三,年轻人的右侧癌比老年人明显增多:中老年人的大肠癌多分布在人体左侧,即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处,其比例约占整个大肠癌的70%左右;年轻人的大肠癌则左右病变率基本持平,其中右侧癌变,即盲肠、升结肠处的比例明显比中老年人增多。 其四,年轻人中的浸润型癌肿比例也较高。所谓浸润,指的是癌细胞向四周或深层组织扩散的能力,年轻人大肠癌的癌细胞浸润能力强,易扩散,导致疾病预后较差,五年存活率仅为中老年人大肠癌的四分之一左右。 防癌应少吃脂肪多食纤维素 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大肠癌可通过管住嘴巴来预防。让我们先从诱发大肠癌的罪魁祸首——高动物脂肪饮食说起。 由于致癌物质可以溶解于脂肪中,因此饮食中摄入动物脂肪越多,也就意味着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越高。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这种分泌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导致大肠癌发病。预防大肠癌,要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如油、肥肉、鱼子、动物内脏等;植物油每人每天也应控制在20克至30克内;少吃或不吃油炸、油煎类食物;烹调过程中,避免将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油过度加热。 增加膳食纤维素的摄入,可增加粪便体积,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继而降低大肠癌发病。建议应每日补充膳食纤维30克,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藻类等,适当补充粗粮。 此外,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对阻断大肠癌也很有效。绝大多数大肠癌从良性腺瘤发展而来,良性腺瘤经过合理处理,如肠镜切除等,可实现完全治愈,这样就不会给大肠癌“可乘之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