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二届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在京召开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8/10 |
|
相融以深入合作 竞争以共同发展 本报讯 王苏 首次海峡两岸食品界在大陆的跨行业交流会——“第二届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于8月4-6日在京召开。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家发改委、国台办、工信部等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出席的本次会议,被认为是对未来十年两岸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探讨与展望。 台商根植大陆近二十载 推动两岸食品产业提升 本次大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潘蓓蕾教授在致辞中表示,20多年前,台资食品企业陆续进入大陆,不仅成就了自身的成功,也成为大陆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大陆食品产业在2009年的总产值近5万亿,增长速度连续数年保持在15%以上。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有台资食品企业的贡献。食品产业对于两岸人民来说,不仅是民生产业和文化交流,更是两岸食品人对中华饮食文化相融共生的载体!两岸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完整地体现了两岸人民共同的饮食文化传统,见证了两岸食品人为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艰苦奋斗和收获。中华饮食文化之源,为两岸食品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与源泉,同时成为支撑两岸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 两岸食品界共同关注 科技创新学术先导法规护航 在两岸食品产业携手共同成长之时,食品安全、产业自主创新、节能和环保等共同面临的挑战逐渐浮现,对这些挑战的应对和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产、学、研的联合,需要利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智慧。产业的进一步融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中华饮食文化价值的提升,推动中华美食在全球广泛传播。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廖启成教授在报告中说,在食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应注重科研开道、学术先导、法规护航,这是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的三驾马车。20世纪90年代后,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产品原料成本升高,台湾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传统食品工业一方面纷纷进行资本转移,将生产基地转向劳动力和原材料更便宜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到全球布局阶段。另一方面,众多食品企业开始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对传统的食品工业进行改造升级,利用东方饮食文化特色,开发出高科技的食品生物技术产品,再次进军欧美市场。相比较,大陆的食品产业目前还处在内销导向阶段,还有向台湾食品产业借鉴的地方。 两岸优秀企业家 同台交流产业发展 两岸食品界的交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余年间伴随中国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大陆经济从计划向市场的艰难转型,1400余家台湾食品企业参与竞争,主要以中小食品企业为主,为台商在大陆的主体行业。这些企业平均投资额在1500万人民币左右,投资规模总体偏小,但回报丰厚。大陆13亿人口是台湾的57倍,大陆食品产业总产值为台湾的32倍。在中国大陆这块充满亲情与包容的巨大市场中,在近百年来中国大陆政治最为清明开放的大环境下,台商食品企业在这里进入了一个“重新洗牌的大市场”,获得了在岛内无法想象、无法复制的成功。 两岸文化相融 共促未来发展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素荷以“相融以深入合作、竞争以共同发展”为题,深入探寻台资食品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她指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同根性,使两岸的人文交流更为便利。而“口味是一种文化”,是历经时空变迁而长久维系的民族文化传承。在台商进入大陆的所有成功企业及产品中,一个重要的优势和特征是台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及对中华民族饮食习惯及口味的区域化市场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