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乳业敢问“灾后”路在何方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11/2 |
|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马述昆)记者日前从通州家乐福超市看到,奶粉液态奶货架上已经恢复了“问题奶粉”事件之前的“百家争鸣”,而不是刚刚发生时的雅培、多美滋、惠氏等外资或合资的品牌大行其道。
在超市中行走的购物车里时不时能看到伊利、蒙牛、三元等品牌的牛奶。赵女士买了一箱伊利纯牛奶,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件刚刚发生时我不太敢喝牛奶,之前一直购买伊利产品,但现在通过电视报纸了解到国家对这个事件及时果断的处理,相信现在的产品都是安全的。”据收货人员介绍,现在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奶产品的热情在回升。专家认为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要大概一年时间,企业未来怎么发展至关重要。 9月份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犹如强烈地震一般袭击了中国乳品行业,大品牌的昔日风光不在,“不负责任”的官员也纷纷落马。消费者谈“奶”色变,致使国内品牌奶粉销售直降,经济损失巨大。 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连芳说,这次事件不是偶然现象,是中国的乳品行业一直存在的诸多问题积累的后果。 三鹿集团面临破产,而近日乳品企业发布的三季报公告中显示,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受挫,2008年第三季度,光明乳业的净利润亏损2.71亿元,同比下降794%。伊利三季报则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亏损2.3亿元。 分析师们认为这次“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乳业整体的信心崩溃。业内人士认为问题奶粉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中国很多企业在奶源质量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近几年中国乳业发展迅速,奶源之争日趋激烈,某些不法分子趁机在奶源上做手脚来牟取暴利。 蒙牛、伊利两大巨头也被查出问题奶粉,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说毒奶粉出现在区外工厂的某个工厂,这暴露出集团对区外企业管理的水平和力度还不够,奶站管理松散、企业自律不严、重复建设严重、竞争秩序混乱,另外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水平还不够,没有跟上行业发展。 问题奶粉事件的发生使各级政府和企业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对整个行业进行整治。中国乳业的自我调整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问题奶粉”专项检查结果中,全国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有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国务院10月9日公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乳品市场做了明确规定,旨在使乳业有个根本性改观。 陈连芳说:“现在企业要追求的是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提高。”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用“厚度重于速度”来指导伊利集团今后的发展。蒙牛集团也将把发展速度由前十年的20%降到10%。两家乳品领头羊明确表态今后要加大基础建设,从源头保障原奶质量。 目前中国奶源主要来自三种渠道:企业自建的规模化牧场,原奶不经过流通环节直接进入奶车运送到企业,可以实现质量保障,占总奶源的10%到15%,二是企业从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收购原奶,质量受从业人员影响,占25%,三是散户,质量和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占60%。 陈连芳认为中国的乳品市场应该建立原奶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的相关利益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散户奶农和奶站投资得到回报。而对于企业自建大型牧场,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成本太高,欧美发达国家很少有企业自己解决原料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引导乳品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入股、租赁等形式经营管理奶站,实现乳品加工企业、奶站、规模养殖场区有效衔接。 伊利、蒙牛两家企业也表示今后要加大加快投资建造奶牛合作社。张剑秋说合作社可以推动由分散饲养到集中饲养的过渡,可以在源头上控制原奶的质量。 另外,陈连芳还建议出台从业准入政策,抬高从业门槛,对奶站的建立要有一定的标准,规范乳业市场,同时对于奶牛饲养的准入资格也要有政策限制,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饲养奶牛。政府要投资扶持企业,加强技术革新,加大监管力度。 专家和乳品企业一致认为中国乳业市场潜力还是很大,如果此次“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彻底,原奶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中国的乳产品在国际上会更有竞争力。近日,在国家质检总局开展的第13批奶粉、第19批液态奶市场抽查中,所有企业产品均为100%合格。 蒙牛集团副总裁赵远花认为,近几年中国乳业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年人均饮奶量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中国的年人均饮奶量约为26.7公斤,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400公斤,发展中国家印度年人均饮奶169公斤。通过数字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乳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