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黑作坊照开工无人管 专家称监管现真空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更新时间:2013/6/12 8:29:28  

本报昨天曝光后,无壳花甲肉加工黑作坊却照常开工,记者试图寻求相关监管部门出面查处,结果处处碰壁

  五部门都说:

  黑作坊不归我们管

  继续关注

  昨天,本报关于《酒楼无壳花甲肉来自黑作坊?》的报道出街后,引来多方关注,但黑作坊的花甲肉生意仍然产销两旺,照常开工,记者为此找了多个监管部门,得到的回答则是如出一辙——“这个不归我们管!”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了位于坦尾大塘巷的花甲黑作坊加工点,由于下过雨,加工点的巷口积聚着污水,地面泥泞浑浊,旁边的饮水机布满细碎的海鲜残渣,空气中的腥臭味有所减少。

  与上次记者看到的一样,居民楼的门口依然凌乱地摆放着各种用蛇皮袋和塑料袋堆积的垃圾,楼道时不时地有人员进出。记者进入到加工点隔壁的一栋居民楼楼顶,四处观察发现,加工点一楼的屋檐上依然布满了垃圾,但是楼道里看不到加工的花甲,其他的海鲜也没有看到,坑洼的地面只留下了海鲜残存的污渍,一个大叔在上次加工的楼道上冲凉。细细打听才知道,原来工人们刚刚结束一天的加工,都休息去了。

  据附近住户吴阿姨介绍,在本报报道黑作坊加工花甲肉之后,这个加工点的生意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在从事加工活动,当天仍能够看到工人们在作业,产销两旺。“这里的黑作坊加工已经存在几年了,村里对此不闻不问,我们投诉到多个部门也推说不管,希望这次能够真正为我们这些街坊说句话。”吴姨说。

  为了避免这些加工花甲肉的黑作坊继续供应市场,记者尝试联系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查处。不过,这一过程一波三折,耐人寻思。

  昨日上午,记者先是找到了黑作坊所在荔湾区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多方求证后告知记者,并非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因为药监局只负责食物最后终端的监管,即食物在酒楼食肆出现问题才出面监管。文中的花甲加工事实上已经通过水产市场,进入流通环节,应当由工商部门出面,区一级工商部门属于广州市工商局直管,区里并不负责。

  随后,记者再次找到荔湾区工商管理有关负责人,不过得到的答案仍然是“不归我们管”。该负责人称,尽管花甲肉进入了流通环节,但在程序上,花甲仍属于初级水产品,尽管黑作坊对其进行加工,依然不改其作为初级水产品的本质,应属渔业部门管理。

  记者只好向渔业部门寻求帮助,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主要负责初级水产品养殖和捕捞环节的安全问题,进入市场后就没有管理权了。

  有熟悉食品流程的读者给记者建议,以往经常看到冒牌阳澄湖大闸蟹被质监部门查处,黑作坊既然已经涉及水产品加工,作为监督商品质量的质监部门能否出手管一管呢?记者联系上广州市质监局的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回应说,普通花甲是水产品,无论养殖还是养殖后直接加工就放到餐桌上,都不属质监局监管范围。 (报料人吴姨,二等奖200元)

  专家观点

  管理权限存在模糊

  监管就会出现真空

  看似政府理所当然该介入监管的黑作坊生产环节,为何却让记者处处碰壁?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黑作坊加工花甲肉而得不到有效根除,各个部门出现责任推诿现象,是因为食品安全管理权限有时模糊,行政职责担当不到位,食品缺乏有效的监管,各个监管部门之间不能合理地协调工作。公民维权意识淡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让人们不去关心过多的社会问题,给违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彭澎表示,有关部门对于食品相关的黑作坊处罚力度过轻,也给唯利是图的黑心商家降低了犯罪的成本,如果能加强立法,建立明确的行政职权机制,在司法处理上,要做到司法公正,对违法加工食品的行为加重处罚,加倍赔款,实行连带责任,那么加大了违法代价就会使很多人不敢铤而走险。

  记者手记

  多头监管谁都难管

  黑心作坊有恃无恐

  报料人告诉记者,两天来作为陌生人的记者数度出现在黑作坊周围,早已引起作坊老板们的警惕。然而,他们仍然有恃无恐,继续从事着花甲非法加工,恐怕就是他们知道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对作坊进行实质性监管。

  小小一个花甲黑作坊却是道出了食品监管的尴尬。细想一下,目前食品监管的部门最齐全,有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等十几个部门,从外表上看,防止和查处不当食品甚为严格,但是多头监管却频频出现“真空地带”,造成“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小小的花甲,从养殖到餐桌有不少的环节,按理说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但正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责任,互相推诿的思想,让这些黑作坊成了漏网之鱼。

  视频报道请登陆新浪微博,搜索@广州影视今晚睇多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