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放宽塑化剂标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郭文婧  更新时间:2013/4/11 7:54:51  

 日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透露,由国内外近十家食品检验权威机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制定的白酒塑化剂标准,将在两个月内出台。若无意外,相比于目前执行的临时标准,新标准的含量指标将有较大幅度放宽。(《新华网》4月10日)

  既要食品安全,也要行业安全。但若要两者取其一,食品安全显然重于行业安全。之前,饱受三聚氰胺伤害的中国乳业在2011年推出了新国标,出发点是为了行业安全,结果被批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中国乳业的信任危机也并没有随着新国标下的高合格率而缓解。前车之鉴不远,遭遇塑化剂风波的白酒行业,再一次无视民众的疑虑,准备以放宽塑化剂含量换得白酒行业的发展。

  2011年6月,台湾的塑化剂风暴为我们普及了常识: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类似于人工荷尔蒙,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其毒性高于三聚氰胺20倍,目前对人体的直接毒性还不明确,但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导致肝癌,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简而言之,塑化剂对人体有害无益。

  对这种有害无益的东西,正常的逻辑是能不要就不要,如果不得不要,也是含量越低越好。塑化剂是不是白酒生产的必需品呢?可以参考“五粮液”的说明:“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解决问题,其生产过程中和酒接触的材料都不含塑化剂。”而且一些名酒送检的产品也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既然白酒产品完全可以避免塑化剂污染,为何国家标准不是越来越严、反而是越来越松呢?是不是和“全球最低”的乳业新国标一样,再一次被酒企绑架了?

  俗话讲,严是爱,松是害。长期以来,为了扶持国内企业,我国诸多食品的国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产品的检测也比内销产品严格,食品的出口合格率,均高于内销的合格率,不仅激起了国人的极大不满,也没有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乳业新国标降低标准,无法帮助行业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反而加剧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恐慌,白酒塑化剂标准的放宽与乳业新国标如出一辙,也只会给白酒行业的后续发展制造潜藏危机,致使其步乳制品行业后尘。

  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何如此艰难,机会主义成长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形成的严重路径依赖,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不断放宽的相关行业产品质量标准,不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反而是在强化本已严重的路径依赖。如果说在传统封闭的条件下,国人的消费没有选择,低标准会客观起到保护民族企业的效果,但在目前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下,国内的消费者已经有了用脚投票的机会,国人纷纷从国外和港澳台带奶粉回来就是最好的例证。现在,放宽白酒的塑化剂含量标准,会不会让国人一样选择从国外和港澳台带白酒回来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谁先站在标准的制高点上,谁就先树立了信任形象,就抢占了市场先机。作为事关消费者健康权益的白酒,标准制定方法的不同、塑化剂危险性不高,岂能成为放宽标准的理由?又怎能树立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负责形象?都符合标准,还怎能倒逼企业的转型升级?可见,放宽白酒塑化剂含量标准,百害而无一利,终究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