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县总动员 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山西省广灵县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纪实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11/24 |
|
□ 何钰 刘弯 山西省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省东北门户,全县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全县辖2镇7乡,180个行政村,总人口18.3万,被评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和“国际剪纸艺术之乡”。近年来,在山西省、大同市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0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2007年2月又被山西省政府表彰为“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县”。 加强领导 上下联动 广灵县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一是聘请国家绿色食品协会专家,制定《广灵县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建设绿色杂粮、绿色蔬菜、绿色林畜产品和食用菌四大基地,突出优质杂粮、蔬菜种植。二是充分发挥广灵小米、广灵驴和大尾羊的品牌优势,引进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和良种工程建设为主,切实加快良种畜禽的引进和繁育,着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四是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了大的突破。“广灵小米”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申报绿色认证产品4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有9家,申报产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83695亩。被列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 建章立制 明确责任 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广灵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广灵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实施方案》、《关于广灵县食品安全责任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广灵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广灵县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试行)》等多项工作制度,明确了本县21个职能部门承担的食品安全监督职责和相关责任,体现了当前食品安全采取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工作方针。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规和规定时,定义了广灵县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形并相应制定了应急预案,规范了食品综合执法的行为和食品安全信息的报送,为本县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打扶结合 官民一体 加大规范整顿力度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的环境,帮助其改进,并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工艺,以促进食品质量的提高。如广灵县水神堂豆制品加工厂的技术改造工程,经食药监、卫生、质监、工商等部门的联合摸底得出,其产品在卫生、质量方面不稳定,主要是产品生产工艺、加工设备、产品包装等多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种状况相关监管部门派专业人员帮助其建立了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和更换。 五个渠道 强化意识 广大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广灵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把食品安全的内容、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关的法律法规、各种控制标准,有效、及时地递送到了广大群众中去。第一,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建设“食品安全宣传走廊”。结合全县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全面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第二,加强农村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再通过他们对所在乡村的农民进行宣传,真正发挥出“一网多元”的作用。第三,借助科协设在各村、各校的科普宣传专栏进行食品安全宣传,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宣传向农村、学校发展。第四,县教育局制定食品安全教材,对全县中小学生进行了食品安全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又通过学生来影响家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在县电视台播放食品安全公益广告,在《广灵报》刊登食品安全知识。虽然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广灵县民众表示,在政府的指导下,有信心把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做好做实,全面促进全县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让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好事、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