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发改委专家谈粮食自给率:中国粮食安全基础牢固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3/2/1 19:59:39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近几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给增加,有力支撑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但近两年,我国谷物进口量呈现增长趋势,引发社会对我国粮食自给水平的担忧。对此,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在近日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几年,我国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但仍在95%的基本自给线以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牢固的。

  问: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

  答:所谓粮食安全,是指能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维持其生存和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通常用粮食自给率,也就是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它能比较恰当地反映一个国家的饭碗能否端在自己手上,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国际贸易。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在90%-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

  英文翻译时,通常将“food”译为粮食,实际上“food”准确的意思是“食物”,它比我国常说的“粮食”概念要宽得多。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在国际上并不存在与我国口径完全一致的粮食概念。我国统计中真正能与国际比较的,既不是食物(food),又不是粮食,而是谷物。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口径,谷物包括小麦、稻谷和粗粮,粗粮又包括玉米、大麦和高粱等。在我国,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类,以2011年为例,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合计占谷物总产量的98.4%。因此,在比较我国与国外的粮食安全水平时,采用谷物自给率代替粮食自给率,更具有统计上的可比性。谷物自给率反映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自给水平。我国的粮食生产以谷物为主,谷物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90%左右。只要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稳定供给,稳定粮食自给率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问: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处于什么水平?

  答:中国是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上首次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在计算粮食自给率时,如果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平均自给率达到100.5%。其中,2009年以前,除1996和2004年低于100%以外,其余年份的粮食自给率都超过100%。近几年,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由于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较快,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但仍在95%的基本自给线以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牢固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较多,2010年以来,进口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去年进口量5800多万吨。按我国的粮食统计口径,大豆纳入粮食中的豆类统计。按此口径算,我国粮食的自给率水平就低了一些。但大豆是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原料和蛋白饲料的重要来源,按照国际惯例,都是统计在油料作物中。我认为,这种统计是比较科学的。多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徘徊在1500万吨上下,大豆进口量已接近国内产量的4倍。如果抛开豆类和薯类,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我国在2008年及以前基本呈现粮食净出口状态,只是从2009年开始才出现谷物少量进口。可见,把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往往明显夸大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会形成不必要的恐慌。我们应把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口粮和饲料粮的安全供给上,就是要大力发展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2012年,我国谷物进口虽然增量较大,但都在国家进口配额之内,占国内谷物生产、消费总量比例较小,并未改变我国谷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对全球粮食市场运行也未产生明显影响。据测算,2012年我国大米进口231万吨、占国内产量的1.6%、占全球贸易量的6%左右;小麦进口369万吨、占国内产量的4.4%、占全球贸易量的2.7%左右;玉米进口521万吨、占国内产量的3.6%、占全球贸易量的4%左右。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明显。至于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同我国连续多年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临时收储等措施鼓励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有很大关系。二是适度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等满足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

  问:有人说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紧张压力,您怎么看?

  答:粮食属于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较少,适度进口粮食,有利于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但粮食作为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物质基础,对一个大国来讲,决不能依赖进口,必须立足国内,保持一定自给水平。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大国粮食自给率都在9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阿根廷自给率超过200%;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自给率在100%-200%之间;俄罗斯、印度、巴西等自给率在90%-100%之间。粮食自给率低于90%安全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从我国国情看,粮食只能适当进口,不能大量依靠进口。因为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大量依靠国际贸易无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也容易形成负面的国际影响。首先,全世界粮食还不够吃。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2/2013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约640亿斤,反映全球粮食供求状况的库存消费比从2002/2003年度的25%下降到了2012/2013年度的20.5%,接近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其次,国际贸易量很小。每年全球谷物贸易在23500-31500万吨,仅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3500多万吨,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2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大国效应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还存在运输成本问题。大量进口粮食从上海、广东到岸后再转运到贵州、甘肃,尤其是偏远的农村,成本太高,消费者吃不起。因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问:未来我国能否稳定粮食自给率,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答: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九连增”,9年累计增产15887.5万吨,年均增加1765万吨。建国以来,只有1950-1958年出现过一次“九连增”,但仅增产8445万吨,年均增加938万吨。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过“五连增”。更应看到,在粮食实现“九连增”的同时,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都全面增产,这实属罕见、极为难得,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应该看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在这一点上,中央对这个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正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从现在粮食生产的政策环境、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等看,按照谷物的统计口径,保持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是可能的。归纳起来看,主要的措施是要做到“一个严格、四个加大”:一是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千方百计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68亿亩以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和调动各方面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稳定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倾斜。稳定加大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一方面,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重点加强对重大作物、重要地区、薄弱环节的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技术推广平台,加快技术集成,形成标准化、区域性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中低产田,这些中低产田经过改造,单产可以提高20%以上。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改造东北黑土带,提升黄淮海盐碱地,改良南方红黄壤农地,打造我国三大粮食生产骨干区域。加强农机研发和农机农艺融合力度,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五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市场价格稳定和有效供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粮食产品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调剂能力,加强进出口调控。完善农产品进出口关税配额管理,确保国内产业安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储运等环节的监测,确定主要粮食品种的安全警戒指标,健全市场预警机制,确保价格稳定和有效供应。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将视野拓宽到食物的范畴,我国食物安全的保障更为充足。因为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越来越多元化。蔬菜、水果等非谷物、非粮食食物,日益成为增进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