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食品安全设立报道稿件监审制,是阉割新闻监督功能
文章来源:红网 于文军  更新时间:2013/1/30 9:37:21  

 日前,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的李汴生委员认为,近年来我们食品产品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整体的食品安全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目前的一些相关报道过于偏颇和夸大,使相关行业形象受损,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和社会质疑,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媒体或管理部门应设立食品专家监审,今后涉及食品安全的报道应通过监审的审核。(1月29日《南方日报》)

  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有没有不科学、不全面、不客观的事呢?有。但就总体而言,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是科学、客观、全面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容歪曲。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要感谢新闻媒体所做的贡献。新闻媒体不愧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主动出击,冲在食品安全监督的最前面,激浊扬清,是它们把食品安全问题大白于天下。正是由于它们的曝光,才引起公众的关注,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并推出一系列整治措施,扎紧了食品安全的篱笆。

  我们在新闻监督方面,早就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新闻监管制度。报道出现了失实问题,当有新闻主管部门来管,被报道“误伤”的单位及个人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权,投诉新闻报道失实的媒体。对这一切,李汴生显然不懂,是新闻的“门外汉”,他的建议自然也是瞎指挥。如果像他建议的那样,设立什么食品专家监审,伸张食品安全正义的报道恐怕多半胎死腹中,公众就会成了聋子、瞎子,成为毒药试验的“小白鼠”而蒙在鼓里。更滑稽的是,按照李汴生的逻辑,倘若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应通过监审的审核,那么,关于其它的报道也要通过其它行业所谓专家的监审。如此一来,新闻监督的功能岂不被阉割了?“铁肩担道义”的新闻媒体何以有脸面对公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明眼人谁看不出,所谓食品专家监审,无非是借专家的头衔,捂着食品不安全的丑,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时过境迁,不了了之。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术有专攻。李汴生的身份是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这类专家还是把精力投放到如何防范食品不安全上。在这方面,他们有许多事要做,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责任。如果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拉得长长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至于这么嚣张,他们倒是应当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新闻监督的事,让新闻媒体去做,别不务正业,把手伸得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