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西省井冈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小平
张坤 谭彩丹 本报记者 李正忠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是“红色的圣地、绿色的宝库”,是国家5A级旅游胜地。近年来,来井冈山参观旅游的中外宾客已超过300万人次,自2007年8月该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以来,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市的各项工作,使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记者专程来到了井冈山,就该市在开展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采访了井冈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小平。 杨小平向记者介绍说:井冈山市在创建国家级食品示范县(市)中突出井冈山特色,在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构建全方位、多环节、大纵深的监管体系,创新工作载体,打造示范亮点的同时,着力抓好旅游餐饮业食品安全(进口)和特色旅游食品销售(出口)两项重点,实现以食品安全保障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发展旅游促进食品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是领导重视,周密部署,严格监管,落实责任。吉安市、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吉安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建设,推进井冈山市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井冈山市政府、吉安市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并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创建工作;明确了井冈山市各乡镇、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国有商业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食药监管局等单位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并要求各职能部门和井冈山市新城、古城等12个乡镇结成“创建”帮扶对子,为对口帮扶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站配备电脑、举报电话、办公桌和文件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 二是强化综合监管,构建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了市、乡(镇、街道办)、村三级监管网络,成立了市、乡(镇、街道办)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办)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站,监管站做到“七个有”(有机构牌子、有2~3位专(兼)职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有专门经费、有工作场所、有监管职权、有工作责任制度、有考核奖惩措施),在每个行政村(社区)都聘请了1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市、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 三是创新工作载体,打造示范亮点。采取六项措施(即依托一个中心,实现二个转变,狠抓三个重点,构筑四道防线,建立五个制度,落实六查六看),严格把好旅游餐饮消费业食品安全进(出)口关。近年来,未发生任何食品安全事故。 四是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食品安全工作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广、环节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为确保创建工作指标任务的按期圆满完成,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细化本部门创建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负责人,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分兵把关、通力协作,形成了创建合力。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以推进无公害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工程,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质监部门从建立原材料、成品进出台账、质量信息档案、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食品添加剂备案等方面入手,强化对食品小作坊监管。国有商业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监管,严格实行了生猪定点屠宰、宰前检疫和上市检疫制度,做好进出台账登记,强化同步检疫工作,打击私屠滥宰行为,杜绝病害、未经检疫肉上市销售。市食药局切实履行综合监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抓手”作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工商部门加强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日常巡查,严厉打击假劣食品和违法经营行为。 五是舆论先行,多渠道营造创建氛围。在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的宣传过程中,做到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形象,报纸上有文字,专栏里有宣传画,营造了农村食品安全良好社会氛围:利用电视台、市政府网站等开辟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专栏、专访,对创建工作进行跟踪报道;利用有线电视台开辟食品安全专栏和连续播放“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等宣传字幕;在高速公路醒目位置上制作大型宣传牌;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四进一上五个一”活动(“四进”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一上”即上媒体”;“五个一”即“每个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有一名食品安全信息员,一块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栏,一幅永久性的食品安全标语或宣传画,每户备有一本食品安全知识小册子,学校每学期开辟一堂食品安全知识专题课”);在人口较密集的乡、村、农村集市、食品经营企业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张贴各类宣传食品知识的标语、横幅。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了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识假辨劣的能力和科学消费意识,增强了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营造了一个安全、丰富的食品消费环境,使食品安全常识家喻户晓,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