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宾县创建目标全部实现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质量报 更新时间:2008/3/2 |
|
宾县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部,2006年粮食总产量13 .4亿斤,黄牛饲养量为40.1 万头,生猪饲养量57.2 万头,家禽饲养量900万只。全县共有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企业总数达1315家,初步形成了以开发区华龙面业、宾西牛业等新兴食品工业为龙头,以县内传统粮油、制酒为补充的食品加工支柱产业。
随着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宾县全面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县委、县政府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监管措施,为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为确保创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宾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对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并制定了《宾县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实施方案》。要求全县上下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抓住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这张王牌,掌握食品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让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成为宾县食品的一大招牌,打造品牌、树立名牌引导全县食品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强化领导 健全机制 宾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局长为成员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宾县关于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目标的责任分工》和《宾县食品安全示范县10项创建工作目标的责任分工表》,由主管县长尹承云与各部门“一把手”签订了《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责任状》,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层层落实了责任,做到“责任、目标、任务”三明确,“组织、措施、人员”三到位,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为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县政府及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先后制定了《宾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部门责任制》、《宾县食品监管部门责任追究制度》、《宾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初步形成比较完善且操作性较强的食品安全制度体系,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机制保证。 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 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状,将10项目标进行分解,下发了《关于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目标的责任分工》和《食品安全示范县10项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量化工作指标,落实工作到人头,强化责任追究。组织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根据“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加大食品污染源头整治的力度。按照“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工作推进机制,工商、卫生、技术监督、农委、畜牧等部门在开展集中联合专项整治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突出重点,不断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形成食品执法合力,净化食品市场。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结合实际创新监管机制,有效发挥三项职能作用,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部门,对全县的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检查。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加工企业、经营企业及餐饮企业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进行了监督检查。 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召开会议、教育培训等方式确保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深入人心,努力做到全县人民都能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树立起以创建成功为荣、以创建失败为耻的意识,发动各职能部门和各食品企业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悬挂过街横幅、出动宣传车等方式营造出浓烈的全民参与、全民创建的氛围。为让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与县电视台于2007年年初联合开办了《食药导航》栏目,两周一期,播报食品安全常识、监管动态信息,由各成员单位轮流主办。2007年9月3日至7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宾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着重对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印发6000张题为“热烈祝贺宾县被确定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单位”的示范县宣传单,在县城的主要街道张贴标语口号。9月5日在县政府门前举行了示范县建设启动仪式,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主任、副县长尹承云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食品企业及全县人民要积极行动起来,要形成全县总动员、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示范县强大的舆论氛围。 督办检查 跟踪问效 一是加强督办检查。建立了“月汇报、季督查”制度,每半月听取各相关部门专项整治行动情况汇报,对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和督促检查,及时反馈工作情况。 监管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