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人民日报》评论:别让“免费午餐”成闹剧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12/13 8:58:01 |
|
●免费品遭哄抢,哄抢者固然不对,主办方也应当反思其组织管理是否到位。或是低估了发放免费物品工作的复杂程度,或是考虑不够周全忽略了发放管理细节。种种疏漏,让原本细微的善意与关怀极易变味 最近,广东江门市的东湖广场,上演了一场免费送花变为混乱抢花的闹剧。 现场,双手并用拎花者有之,摩托车后座、婴儿车也被拿来“征用”搬花者有之。其中,也不乏推倒围栏直接进地,甚至将花连根拔起带走的抢花者们。 似曾相识的情景,这两年还有不少:济南市发送免费画册,场面混乱,认真排队者竟无一人领到;北京地铁向乘客发放免费雨衣,却遭小贩哄抢,随即转手以10元价格卖出;河南农民免费送萝卜,不光萝卜被挖光,还“被”奉献了地里的其他蔬菜……免费物品遭哄抢,好事演变成闹剧,一哄而上的混乱场面里,夹杂着太多的无奈与叹息。 尽管免费物品或许不值多少银钱,但哄抢的瞬间,打破了社会推崇许久的规矩方圆与道德高尚。微博上、论坛里,贪图便宜、素质低下、缺乏公德心的热议随之而来。 如果抓取一些不和谐画面,恶意哄抢、转手倒卖行为的确令人深恶痛绝,就算群起而攻之也不过分。不过,仔细想来,由于免费的午餐遭哄抢而给国人扣上一顶“素质低”的帽子,或许又嫌简单化。 一来,“从众”或许可以为哄抢中的大多数人做个心理注解。与“凑够一堆人就过红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类似,在“众人同抢”的情景里,个体行为被冲淡,从流于集体意识。于是乎,捡拾个体壮大成了哄抢群体。 再者,当免费物品一跃成为待发放的“公物”,产权不明晰,自然滋生了先抢先得、不拿白不拿、随意无偿占有的念头。即使这些物品并不稀缺,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这样看来,对一般的哄抢人而言,贪图蝇头小利的不文明行为固然不对,但被推向道德高地似乎也有些过火。倘若我们跳出哄抢一方,而反观发放免费物品的主办方,或可为这轮回反复的免费品哄抢现象,做出另一番回答。 免费品遭哄抢,主办方也应当反思。对待免费品的发放工作,组织者或是认为不是自己本职工作不必太认真,或是低估了发放免费物品工作的复杂程度,或是考虑不够周全,忽略了发放管理细节。凡此种种疏漏,让原本细微的善意与关怀,完全变了味。 无论是政府部门发放免费公共物品,所传递着的细微服务,还是普通人免费赠送原私人物品,所奉献着的爱心善意,既需要公众的自觉与努力,更离不开组织者的精心组织和细致管理。希望组织者考虑得再周全些,工作流程更细化些。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在组织免费品发放时,要不要设定合理的申请范围,有资格领取的人要如何排队,现场秩序怎样维护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如遇突发状况,还应启动应急机制,避免哄抢、争吵和踩踏等公共事件发生。 对一些便民免费品,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同样值得琢磨。相关部门应从根本上转变免费品发放的随意心理,从制度设计和组织管理上保障有序申领、安全发放和物尽其用。例如,广州地铁正在探索免费雨伞交押金领取,用“契约”保证“有借有还”。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不妨试行增加身份证实名登记环节,或刷身份证领取等方式,通过精细化组织管理,把对老百姓的民生关怀落到实处。 当我们抱怨国人素质低下的时候,是否也该反思组织工作是否细致到位?国人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而我们的制度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完善,却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的哄抢事件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