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酒鬼酒质检门鬼影重重 追问各方为何三缄其口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更新时间:2012/11/24 10:44:32  

 编者按/酒鬼酒遇“鬼”。11月19日,50度酒鬼酒被检测出含有“塑化剂”,并“超标”。一时间,白酒板块遭遇重挫,包括茅台、五粮液等诸多白酒股纷纷大幅下跌,整个白酒板块市值蒸发超过400亿元。此时,一些业内人士开始质疑有机构借此做空白酒板块。 

  然而,此前我们更应关注的事实是,50度酒鬼酒中塑化剂含量较高这一事实,对于消费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整个白酒行业又该怎样面对白酒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塑化剂这一事实。为了厘清事实,寻找真相,本报特策划了“酒鬼酒塑化剂风波”这一专题。 

  自11月19日因突然陷入“塑化剂”风波而临时停牌的酒鬼酒(000799.SZ)于11月23日复牌。在复牌之前,有机构预测酒鬼酒会出现两个或三个跌停。 

  国家质监总局官网在11月22日公布了“湖南省质监局报告酒鬼酒样品初检情况”,称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 

  同一天晚间,酒鬼酒发布公告,称质监部门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有可能是在转运、包装过程中发生的迁移,公司将查明可能导致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即“塑化剂”,包括DEHP、DBP等)类物质的原因并认真进行整改。 

  虽然酒鬼酒陷入“塑化剂”旋涡事发突然,但“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则是除了消费者之外都知道的“秘密”。塑化剂“真相”一曝光,市场对白酒的“恐慌”情绪亦随之爆发,白酒股整体遭受重创。 

  奇怪的是,酒鬼酒“塑化剂”事件之后,无论是企业、质监部门,还是专家,都没有向公众说明“塑化剂”为何会出现在白酒中,更是直接排除了人为添加的可能。 

  白酒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正在上演。然而,与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相比,“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似乎更为复杂。 

  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这场因塑化剂而引发的“暗战”没有赢家。而《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后展开的调查也表明,公众对白酒行业的不信任情绪已表现出来,类似“三聚氰胺”的第二轮食品安全危机大有在白酒行业引爆之势。 

  缘起:酒鬼酒有“鬼” 

  在连续停牌了4天之后,酒鬼酒终于在11月23日复牌。酒鬼酒停牌之前的一个交易日,即11月16日,其收盘价格为47.58元/股。11月23日,复牌之时,酒鬼酒的价格直接被打入42.82元/股的跌停板。 

  4天前的11月19日,某媒体报道称,其将438元/瓶的50度酒鬼酒送到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Intertek)进行检测,该款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mg/kg,超标达260%,毒性为三聚氰胺的20倍。 

  以上报道内容一刊发,即引起诸多媒体转载,酒鬼酒随后陷入“塑化剂”风波之中。人们对“塑化剂”产生恐慌是因为该物质可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睾丸癌,对幼儿的危害更大。 

  之前,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用塑化剂取代精制棕榈油添加到起云剂之中,作为食品添加剂供应给岛内各大食品企业及制药厂,引发全岛恐慌。 

  而这次酒鬼酒被报道塑化剂“超标”后,为防止因市场恐慌而产生股价异常波动,酒鬼酒在11月19日申请临时停牌。 

  需要提出的是,就在白酒股遭遇“黑天鹅”(Stock market black swan,寓指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需救急时,本想为企业提供辩解意见的中国酒业协会却无意间“帮了一个倒忙”。 

  该协会11月19日发布的紧急声明包含了早在今年8月份就在行业内部通报的《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此说明第二项有“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的表述,称“最高2.32 mg/kg,最低0.495 mg/kg,平均0.537 mg/kg。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据称,溶进白酒产品塑化剂最高值是酒泵进出乳胶管,“目前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 

  酒业协会表示,“通过协会的大量工作和白酒企业认真重视,目前,全国白酒重点企业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指标均低于食品标准值。” 

  然而,白酒企业协会并没有明确这个食品标准值的具体标准。而上述媒体引用的则是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 

  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发布消息称,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1月21日向质检总局报告,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截止到目前检验结果,其中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 

  按照卫生部551号文件的规定,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 

  该文件表示,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不得接触油脂类食品和婴幼儿食品,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脂)(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按照该文件中的标准,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公布的50度酒鬼酒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为依据,50度酒鬼酒样品塑化剂超标约247%。 

  面对这样的“确认”结果,酒鬼酒在11月21日晚间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在适量的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可放心饮用”。此外,酒鬼酒还称,由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我国及其他国家均未制订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限量标准,故不存在所谓“塑化剂”超标的问题。 

  23日复牌之后,酒鬼酒在其公告中表示,公司产品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并称,以媒体报道的酒鬼酒中DBP含量为1.08mg/kg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不过,这样的“声明”随即遭到公众的质疑,认为酒鬼酒在狡辩,为自己的过错开脱。 

  争论:塑化剂来自何方 

  酒鬼酒在声明中强调,其产品完全符合GB2757-1981、GB2760-2011等国家相关标准,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 

  上述说法得到质监部门的认同。11月20日晚间,湖南省质监局发出即时消息称,据湘西自治州质监局对酒鬼酒进行执法检查,截至11月20日晚,没有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行为,质监部门将继续进行调查核实和原因分析。 

  中国酒业协会的前述声明则进一步对白酒类含“塑化剂”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这份声明称,《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以下简称《标准》)GB9685-2008规定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及其他限制性要求,其中涉及6种增塑剂指标。 

  这6种指标包括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脂)(DEHP),限制标准为1.5mg/k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限制标准为0.3mg/kg等。上述《标准》还规定了“在塑料中使用”的事项: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的材料。 

  对于为何会在白酒中出现“塑化剂”这一问题,中国酒业协会称,通过对白酒生产过程的全面跟踪、查定,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及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 

  据称,每10米乳胶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剂含量0.1mg/kg,有的企业用一次酒泵(50米乳胶管),还有的企业多达4~5次。塑料袋、瓶装的成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会逐渐增高。 

  酒鬼酒在11月22日晚间的公告中说,质监部门在其样品中检出“塑化剂”的原因“有可能是在转运、包装过程中发生的迁移”。 

  广东省酒业协会秘书长彭洪表示,白酒酿造本身并不需要添加塑化剂,有可能是酒厂酿造、贮存、运输的过程中接触到塑化容器产生了塑化反应。“酒精浓度高的白酒在接触塑料制品的时候产生的塑化剂含量可能性要高于酒精度数低的白酒。” 

  “按照白酒工艺,白酒的发酵、蒸馏不会产生塑化剂,也不会在勾调过程中添加塑化剂。”知名白酒专家铁犁表示,但由于白酒产品的特殊性,只要在工艺中和储存中接触塑料制品就会有微量残留。 

  但一位酒厂人士表示并不排除目前市场上的白酒产品存在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部分小酒厂或假冒知名白酒在生产工程中需要加入香精等进行勾兑,按照食品行业经验,这些添加剂中含有塑化剂的可能性更高。” 

  真相:行业“潜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塑化剂事件之后,国家相关机构采取了相应措施,卫生部当时还紧急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可能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 

  同时,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安办23号文加强行业自律的通知(中酒协〔2011〕32号文),要求白酒企业“禁止在酒类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加强对接触酒的塑料瓶盖的检测”。 

  如果此项“禁令”去年就已发出,为何知名白酒企业酒鬼酒的产品中还是出现了“塑化剂”?有分析者称,如果不是酒鬼酒有意而为之,就是有些白酒企业没有严格执行上述“禁令”。事实上,中国酒业协会曾多次要求白酒企业“自查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内因尚不明晰。 

  中国酒业协会11月19日“塑化剂”风波发生时就在其官方网站头条位置挂出了一份针对媒体报道的声明,这份声明除了上文提到的内容外,还包含了“关于控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的工作”一项。 

  有意思的是,自去年6月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时开始,中国酒业协会分别在去年11月、今年4月和7月多次要求白酒企业“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也就是说,中国酒业协会很可能“掌握了基本情况”,但没有及时对外界公布真相。 

  而与酒鬼酒身处事件中心保持缄默几乎类同的是,饱受“鱼池之殃”的大部分知名白酒企业均简单表示自己的产品不涉塑化剂超标之后,便开始了集体沉默。 

  “此次将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风波引向整个行业显得相当诡异。”一位酒企人士私下给《中国经营报》透露的一份数据显示,其酒厂DBP的残留量为0.2mg/kg,远低于卫生部规定的0.3mg/kg。而据了解,这家酒企的生产工艺及输送、储存手段近年来基本成为大部分白酒企业的标准。 

  天祥集团中国区总裁柏学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事件之前,也曾有过企业自己找上门来,要求做白酒的塑化剂检测,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天祥集团并无公开报告的权利,而最近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这些由企业主动送检的报告必须抄送政府相关部门一份,以备案,如果有问题政府也能及时发现整改。 

  但针对中国酒业协会所做的“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的表态,不少酒企并不认同。 

  “自2011年5月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以来,大部分白酒企业都采取了针对塑化剂的应对措施,包括设备更新以不锈钢或陶罐等代替白酒的输送和储存,而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公开之后,连续召开应对会已经成为了酒企的普遍做法。”一位知名上市白酒企业的副总经理告诉记者。 

  追问:各方为何三缄其口 

  酒鬼酒“塑化剂”事件背后,需要追问的几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酒业协会早知道白酒中含有塑化剂而不对外公布?为什么白酒企业对国务院食安办及相关机构的“禁塑令”置若罔闻?为什么这次“塑化剂”曝光者是民间机构? 

  还有一个需要查清真相的疑问是,为什么是酒鬼酒“中枪”? 

  关于为何会秘而不宣的问题,中国酒业协会的上述声明称,通过协会的大量工作和白酒企业认真重视,目前,全国白酒重点企业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指标均低于食品标准值。另外,塑料制品(设备)在白酒产品生产过程中,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使用近40年,未出现因塑化剂致病案例。 

  上述知名上市白酒企业的副总经理表示,现在公众已经产生了塑化剂“恐慌症”,很多白酒企业手里都有抽样检测结果,虽远远低于国际国内公示标准,但都不会在此时公布,“毕竟都不愿与酒鬼酒扯上关系”。“现在正是白酒的传统销售旺季,终端市场的销售将影响到明年经销商的订货量,白酒企业不便公开检测结果显然怕低含量的塑化剂引起公众的误解。”上述酒企人士表示。 

  酒鬼酒虽然发布多次公告,但没有说明企业为何在媒体报道之前不公布其产品中含有塑化剂这一实情。11月22日下午,记者联系董秘张儒平及证券事务代表白敬采访,但两人均未接听电话。后到设在长沙的酒鬼酒营运中心预约,但被告知两人不在办公室。 

  湖南省质监局法规处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该局已派出检查组到湘西吉首调查,具体情况需要向企业及湘西州政府了解。 

  猜测:“做空”与行业问题 

  在真相未查明之前,有一个说法值得投资者注意:“酒鬼酒可能遭遇做空”。 

  “塑化剂”事件发酵前后,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四只可以做空的白酒股融券数量出现了异动,根据上交所网站和深交所网站的融券信息显示,白酒板块中11月16日,4只可融券标的当日融券卖出量都有一定增加。 

  其中五粮液融券卖出数量变化最为明显:从前日29.6万股激增到116.53万股。此后3个交易日的融券卖出量分别为197.76万股、75.56万股,174.49万股,而在11月16日之前这一数据平均值低于50万股。 

  “融券在16日已经在异动,19日就出了这个报道,时间太过巧合,跟此前的张裕A曝出农残门事件前日其融券卖出量出现异动如出一辙。”一位长期关注白酒行业的分析师曹鑫(化名)告诉记者。 

  而在消息爆出的19日至22日的4天内,剔除停牌的酒鬼酒,白酒板块区间累计均跌接近8%,水井坊、老白干酒、五粮液跌幅居前,分别跌12.85%、11.33%、11.16%。而受股价大跌影响,白酒股市值4天累计蒸发了442.6亿元。市值蒸发最多的为五粮液,其4天共蒸发130.96亿元。 

  此间,做空者获益不少,为此不排除有做空机构策划可能。 

  同花顺资讯中心孙雷认为,“此次黑天鹅事件背后有阴谋的影子。”据统计,11月14日沪深融券余额一度上升至20.87亿元,在一举突破20亿元的同时还创出了历史新高,融券余额增长格外显眼。相关的白酒股成为融券做空的主要加仓目标,并且股指期货主力空头持续加仓,相关媒体在此时恰好爆出酒鬼酒的丑闻。 

  不过,有分析师称,酒鬼酒并不在融资融券的名单之中,通过释放不利消息获利的空间有限,因此做空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是做空,或是通过酒鬼酒“明修栈道”,因为酒鬼酒今年以来在市场的表现是“一路高歌”,累计涨幅达101.53%。 

  对于“做空说”,和讯资深分析师夏立军认为,“这种观点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比如说像重庆啤酒,这些个股下跌确实和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很大关系,这更多的要看到整个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和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者称,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盲目跟风投产、库存高企及企业诚信等问题。更严重的是,白酒行业还存在标准缺失及监管盲区等问题,这使得“塑化剂”有存在的温床。 

  在“塑化剂”问题被报道出来之前,中国酒业协会就曾经提了两条“建议”:加强白酒生产环节监管力度,从白酒生产源头抓起,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防患于未然;要求卫生部门进行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安全风险评估,待评估后,制定出白酒产品塑化剂安全标准。 

  记者从四川质检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以及行业协会曾就白酒塑化剂问题召开过一个专题会议,要求行业加强监管,并向卫生部报告称,希望将16项塑化剂成分在检测中做总量的限制,而不是针对每个分项做量的限制。 

  “不过到目前为止,质检系统的白酒安全检测标准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白酒塑化剂的检测标准。”一位知名上市酒企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为此不少酒企就中国酒协此前的公告中提到白酒企业普遍存在塑化剂问题向中国酒协表示了强烈抗议,“中国酒协也认为部分媒体歪曲了其公告内容。” 

  多位酒厂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白酒产品质量的管理涉及到众多部门,包括商务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还有酒类专卖部门,以及作为行业组织的中国酒业协会等,任何一个监管体系的标准执行都需要另一个体系的配合。 

  “以塑化剂为例,其标准是卫生部制定的,而白酒业的日常安全监管则由质检系统负责。”在知名白酒专家铁犁看来,白酒行业的监管 一直存在着脱节和盲目。据了解,白酒行业的监管有两条线,在行业上由商务部系统管理,但是它的技术、标准是由国家质检总局、 中国酒业协会等部门管理,而香型的解释权,则归另一个行业组织,白酒认证协会。 

  事实上,白酒产品没有塑化剂安全标准也正是酒鬼酒公告强调“不存在超标”之说的主要“依据”。 

  夏立军对此表示,如果整个行业在相关的一些物质添加方面能够给予高度重视,那些有毒物质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能够充分解决的话,可能对这个行业影响会有所弱化。 

  影响:酒鬼酒下架 经销商受重压 

  实际上,“塑化剂”对一级及二级市场已产生明显的影响,有分析者称,酒鬼酒可能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恢复元气。更令人担忧的是,白酒行业在面临高库存压力之后,不得不再叠加退货及部分地区“下架”的双重压力。 

  据本报记者了解,随着质检部门报告的公布,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已经波及到销售市场。 

  来自上海、广州等酒鬼酒销售的外埠市场的信息显示,酒鬼酒已在联华超市等多家超市全面下架,而酒鬼酒的根据地市场湖南仍在正常销售的表象下也暗流涌动。 

  “酒鬼酒湖南销售公司给我们做过沟通,希望对消费者做好解释工作,具体的协调工作要通过这几天专门召集经销商开会协调。”一位长沙酒鬼酒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如果酒鬼酒因为塑化剂事件受到消费者大量抵制,不排除部分经销商向酒鬼酒公司提出退货的可能。 

  而酒鬼酒是否会按照大多食品行业企业在爆发质量危机后进行召回的方式进行处理,酒鬼酒方面仍无人对外表态。 

  “总体上来看,酒鬼酒好不容易拓展了几个外埠市场,销售额也突破10亿元,此次‘塑化剂事件’无疑给了酒鬼酒当头一棒。”白酒行业分析师刘炜表示,白酒的产业链比较长,从酒厂到经销商,分销商手上都有库存,白酒界尚未有召回事件的先例,一旦酒鬼酒处置不当将会进一步加剧经销商矛盾的爆发,甚至互相踩踏,极端的情况下不排除3到5年内酒鬼酒慢慢淡出市场的可能。 

  在白酒营销专家梁宏斌看来,包括酒鬼酒在内的部分酒企,在近年来依靠经销商外拓市场时耗资巨大,成本高企,而大部分白酒企业都在围绕行内经销商资源进行争夺,一个经销商手里往往压了几家公司的货,白酒市场整体挤压过度,经销商将成为最大牺牲品。 

  分析者称,如果塑化剂问题澄而不清,白酒行业的“三聚氰胺”现象或在所难免。 

  本报记者叶文添、崔文官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