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人造肉”离餐桌还有多远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8/24 |
|
对于无肉不欢的人来说,一顿饭没肉吃就会很郁闷。谁都知道,要保持健康,就必须少摄入胆固醇。然而“情非得以”,想要管住自己的嘴还真难。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已经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人造肉”在实验室里也呼之欲出。或许,在未来,虽然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但人们依然可以“想吃就吃”,并且吃上真正的“放心肉”。 对此,有人拍手称快。今年4月,美国一个动物保护组织更拿出重金,鼓励科学家在该方面探索研究。不过,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人造肉”从实验室到最终推向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造肉”概念由来已久 人们不禁要问,“人造肉”是什么肉?它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它真能代替传统肉,走上我们的餐桌,满足人类对肉的需求么?其实,“人造肉”这个名词倒不新鲜,也不可怕。传统的“人造肉”曾被称为大豆蛋白肉,是一种对肉类形、色和味道进行模仿的豆制品。 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化学家波耶受汽车制造商福特雇用,研究汽车座垫套皮革的代用品。他在研究中发现,榨油和制造人造黄油后的大豆残渣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并可缠绕成股。波耶从中受到启发,想用这类物质制造清淡而又易消化的“肉类”。但当时限于已担负的科研任务,不能用更多的精力从事此研究,直到1953年,他才取得“人造肉”的发明专利。 为制造“人造肉”,波耶把大豆残渣制成细粉,与粘合液混合,直至混合物变成粘胶状,然后像制造尼龙丝一样用喷丝器喷出,经酸和盐类淋洗,使丝凝固。再与调味剂混合,缠绕成股,可切片、切丁、绞碎。60年代,人造“咸猪肉”开始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由于肉类价格上涨和肉类中含有脂肪、胆固醇,很多人都对蛋白肉(TVP)销售前景看好。 杜绝病毒感染的“放心肉” 但这里所说的“人造肉”与传统概念不同。美国和荷兰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是用细胞培养的方式制造肉类。他们首先抽取动物身上的“肌肉母细胞”(myoblast),然后将其放在培养液中生长,接着倒入支架,放入生物反应器当中,借此培育出动物肌肉纤维。由此,从一个单细胞开始,经过分裂得到成千上万个新细胞,直到产生足量肌肉组织。于是将出现这样一幕:大批的肉长在薄膜上,长满一片后将其从薄膜上取下来,拉伸后放到另一片肉上,层层叠加,取之不尽。 科学家说,这种“人造肉”可保证绝对干净,且好处很多。既可从根本上杜绝疯牛病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又可控制营养,减少饲养家禽带来的污染。更重要的是,还可能解决人类遇到的更为重大的挑战,如人口增长、粮价上涨等引起的食物短缺问题。 不过,现在可不要期望看到可以大快朵颐的多汁“人造”牛排,目前该技术还没有达到可以合成血管或培养出具有三维结构的大块肉的阶段。 科学家最早是在10年前开始在生物反应器和培养皿中培养动物细胞的。这项技术原先是从为长时间履行太空任务的宇航员制造食物而构思出来的。2000年,最早的可食用肌肉蛋白由美国纽约托罗大学应用生物科学研究会的本杰明森用金鱼的肌肉组织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来。之后,科学家很快认识到这一技术的广阔应用性并开始将其用在解决人类食物上。 与传统肉类“分庭抗礼” 2008年4月中旬,首届国际试管肉研讨会在挪威举行。与会者发表的《新经济分析》指出,未来在被称为生物反应器的大池子里长出来的肉,其价格应在5200~5500美元/吨(3300~3500欧元/吨),这样分析起来,所谓的“人造肉”与欧洲牛肉价格相比还是有竞争优势的。报告指出,在设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后,人工制造的肉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摆上超级市场的货架,和传统的肉类争夺消费者。 联合国对这种技术的发展很感兴趣。因为据其估计,世界人口将在未来的40年内由目前的62亿增加到90亿,届时生活资料将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伯纳德说:“我们正在寻找为地球人生产食物的其他技术,就算今天还不成,10年、20年、30年我们还将努力下去。” 研讨会上的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人还没有在心理上作好食用这种“人造肉”的准备。实际上,据他们估计,在这种新兴产业的成本中将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宣传活动,以便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肉的益处。 人们感觉这种肉不是“天然”的。有些专家,例如美国工程师保罗·科斯尼科认为这种肉并不像酸奶那样天然。他说,制造这种肉“就像将10万只鸡放入罐子,并向其中注射大量抗生素”。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尚未亲自尝试他们在实验室中研发的成果。 “第一人”将获百万美元 不杀生又能够享受美味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今年4月,美国一个动物保护组织(PETA)声明,他们要拿出100万美元奖给发明出商业上具有可靠品质和竞争性价格的“人造肉”生产方法第一人。该组织规定,“人造鸡肉”的产量必须能满足美国10个州的市场需求,而且价格和普通鸡肉价格相当。一个评判小组将对“人造鸡肉”进行鉴定,如果其口味和质感与普通鸡肉没什么区别,发明者才能获奖。“人造肉”上市的最后期限为2012年6月30日。 海格斯曼是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教授,也是“人造肉”研究的先驱者,他不愿意看到这一领域被动物福利的话题所主导,因为他认为环境和公共健康的话题最为重要,是“这一研究的驱动器”。 另外一位乌得勒支的科学家若伦表示对这一“人造肉”竞赛的新闻“很吃惊”,他指出,就算是有很强的融资手段,要在2012年之前生产出商业规模的“人造肉”也是很困难的。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他认为这一公告没多大意义:“我搞研究是因为我想理解基本的机制,而不是为了获得财富。” 米罗诺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人造肉”研究人员,他认为,技术不是难题,投资才是研究成功的关键。他说,要达到工业规模的生产,没有10年时间、5000万到1亿美元的资金是根本不现实的。 大规模生产不容易 美国与荷兰的科学家们一直进行的“人造肉”实验引起了科学界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认为该实验的焦点应该扩展,例如是否能通过这种“人造”方式,大规模制造人体肌肉或组织用于临床医学。 “所谓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是从动物体内取出细胞或者组织,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无菌、适温和丰富的营养条件下,使离体细胞或者组织生存、生长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一门技术。”一位专家表示,“但是想要大规模地繁育‘人造肉’不太可能。” 想要人工培育出动物的肌肉,要把从动物身上切下的整块肉分散成单个肌肉细胞再进行增值繁育。但是由于整块组织中的肌肉细胞相对较少,因此取一斤肉只能获得少部分的肌肉细胞。想利用这些肌肉细胞再培育出一斤肌肉,那么就需要这些肌肉细胞进行大量的增值。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正常的细胞在体外培养超过15代以后,细胞发生变异转化成肿瘤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肌肉细胞本身的增值能力有限,因此在培育的过程中就要用到晚期的细胞,而使用这种细胞只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就是已经老化的细胞死去,另一种就是细胞发生癌变。 与此同时,细胞脱离体环境就处于非生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下细胞的稳定性就较差。在体外培养细胞必须能够维持和模拟细胞在体内生存的良好环境和物质代谢过程,为此必须提供必需的营养、适宜的PH值、严格的无菌条件、渗透压、培养器皿、温度和二氧化碳等条件。即使是这样的实验环境也很难模拟出完整的人体环境,细胞的代谢、自我修复功能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所有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变化。 素食主义者可以接受 支持或反对“人造肉”,有一些人已经早早表了态。比如,有人提出,素食主义者可以接受“人造肉”,理由是:“人造肉”的生产降低了动物所承受的痛苦;减少了人类健康的威胁;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反对的意见包括:生产“人造肉”还是用到了动物;它是人造产品;涉及到品质问题;“人造肉”与传统肉的差别;关系到经济上的影响。 倡导“人造肉”的人说,干细胞不算生命,仅仅是一堆细胞而已。而反对者却认为从动物身体而来的“人造肉”总还有一些不道德或对生命的不尊重,仿佛那生长在培养皿中的一块组织并不是从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意识的生命上而来的,而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假如该技术获得成功,这种人工培养的肉有可能被制造为比任何常规肉都更健康的蛋白类食品。人们可以让这种肉富含健康脂肪,比如含更多的欧米茄-3脂肪酸,还可以按个人口味调节肉的品质,而且,培养肉也降低了其感染细菌和疾病的机会,可屏蔽掉食源性的疾病,不会出现家畜养殖业中肉品抗菌素或细菌超标等损害消费者和肉制品被召回销毁等得不偿失的事情。 口味是另一个问题,有科学家估计“人造肉”要达到人们所需要的滋味和口感还需要10年左右的研发时间。 科学家提出,这种通过试管养殖的肉很像水培蔬菜,终极产品是一样的,不过过程有些困难。“现在消费者已经接受了水培蔬菜,或许未来人们也可能会接受溶液培养的肉。”(伊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