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感谢媒体”之外,更要加强监管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6/4 7:01:34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

  日前,在上海一个公共卫生方面的研讨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了对于媒体曝光“问题胶囊”等行动的感谢,称这些教训反映了公共卫生的极端重要性。陈竺还称,中国居民85%的死亡原因是由慢性病引起的,一系列新形势使中国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陈竺感谢媒体曝光了“问题胶囊”等,虽只是研讨会上一笔带过的礼节性表态,但是对媒体监督的认可,仍赢得网民的一致喝彩。没有将“问题胶囊”曝光视作故意“添堵”,而是正视媒体监督的价值,肯定媒体推动社会治理的作用,这值得赞赏。

  回首这几年,媒体报道过的“毒食品”事件,完全可以汇编成一册食药领域的安全年鉴,抑或是问题食药品的索引地图。但是,对待媒体曝光,有些地方的涉事部门并不欢迎,潜意识里认为“曝光等于揭丑”,是所谓的“负面”报道。不少政府部门在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第一反应是“捂盖子”,对“毒食品”瞒报缓报,以至于烂摊子越来越大,无从收拾。

  随着国家对食药安全监督的日益增强,公众安全诉求的提升,许多政府部门对媒体监督的态度,也大有改观。它们发现,正是媒体监督,为事件的向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助力。“感谢媒体”,逐渐成了常态。比如,前不久复旦大学学生吴恒办的一个食品安全网站,蹿红网络,它不仅备受网民好评,也得到官方认可和赞许。上海市食委办领导还专门赶赴学校,和吴恒面对面交流,并表示政府将支持吴恒同学办好网站。

  而回到药品监督上来,陈竺部长感谢媒体曝光“问题胶囊”,这种直面问题、不回避不务虚的务实态度,值得肯定。不过,囿于自身特性,相对于药品安全事件或者公共食品安全事件,媒体的曝光,总是有着相当的滞后性。这几乎是食药监管链条上,最末端的一环。而手握监管之权的各个相关的公职部门,食监、药监、质检、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在每一个职责范围内的监管环节,如果都能严防死守,各司其责,精诚合力,将自己手上的一环当做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无论食品还是药品的安全事故,都将会大幅下降。

  不管是三聚氰胺的作乱,还是工业明胶的作祟,不管哪一种行业潜规则,只要不能渗透到监管链条,只要食品药品的制售企业和中间环节,都不能将那见不得人的利益输送,嵌入那个封闭的公共监管系统,那么媒体的作用就会明显降低。正是因“九龙治水”、权责不明、推诿扯皮及利益纠葛繁复,“监管跑不过媒体”的现象才会丛生。

  说到底,所有的媒体监督和曝光,要想产生正向的推动力,终究有赖于执法部门公正权威的调查处理。靠媒体发声,是无奈之举;强化监督,才是治本之方。所以,对食药品安全来说,“感谢媒体”可以,却不能完全依赖媒体;正本清源之策,还在于公职部门从根子上严格监管,不徇私枉法,不故意放水,营造出对“毒食品”零容忍的监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