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嗑瓜子事件”中究竟谁在任性 |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云南 职员 更新时间:2014/12/1 10:27:17 |
|
为惩罚上课期间嗑瓜子的学生,老师自费买100斤瓜子“惩罚”学生,让他们“嗑个够”。此事引发热议,网友纷纷感慨娄底卫校这位老师到底是“恶搞”还是“惩罚”,还将其自费买瓜子惩罚学生戏称为“任性的惩罚”。此事的最新进展是,当事教师已经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法欠妥。 评价一种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教育效果,二是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这两方面来看,这名老师的做法其实都没什么可挑剔的。尤其需要还原的一个细节是,当学生嗑到5斤左右时,就叫苦“嗑不动了”,纷纷向老师承认错误,老师也就没再惩罚。可见,老师的主要意图在于教育,而非真的要把学生怎么样。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大加质疑,甚至上纲上线,认为这是一种“冷暴力”呢? 个人觉得,这其实是源于一种教育“洁癖”。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就该是和风细雨式的,比如说摆事实、讲道理,教育者就该一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样子,一旦与这种传统的观念相悖就无法接受。相比之下,“嗑个够”就显得简单粗暴,也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理想角度而言,和风细雨当然最好,但事实上可能吗?置于现实之中,我们真的能找到不需要任何惩罚手段的教育方法吗? 尊重青少年的权益固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是教师惩罚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伤害。相对于老师,学生当然算是弱者,确实需要保护,但学生并不能永远是温室里娇弱不堪的花朵,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通过一定的惩罚措施来教育他们改过自新,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尤其是对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受到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优势感,另一方面又总有一点挑战权威的叛逆心态,这原本是天性使然,并非大逆不道,但如果不加以管制,通过惩罚的手段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很可能就会让他们模糊对是非的认知。以此事为例,多名学生在课堂公然嗑瓜子,女教师和班长多次提醒仍然拒不改正,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了,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班主任作出“嗑个够”的惩罚,不仅尺度把握得十分准确,而且显得非常智慧。要知道,在这件事中,“尊重”才是学生最需要领悟的道理。 我们一直在提倡和呼唤个性化的教育,而个性化的教育中本身就包含了个性化的惩罚。教育就应该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我们应当宽容甚至鼓励一些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教育特点和对学生的了解,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事实上,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承受能力,现在的学生真正反感和畏惧的,其实不是惩罚,而是刻板,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哪怕是惩罚,通常也比喋喋不休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吴龙贵(云南 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