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有粮难晒丰产难丰收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存福 潘林清 张志龙 张紫赟 叶婧  更新时间:2014/7/15 7:30:44  

  今夏多地粮食丰产,但一些农业大省的种粮户却眉头紧锁,添了新愁。

  记者近日行走在山东济宁兖州新兖镇的田间、村间公路,这里俨然成了粮食晒场,来往的车辆只能减速慢行、小心翼翼。部分村民说,他们也不想占据马路,但是现在没有“场”(晾晒场)了,家里面积又小,只能在马路上晾晒。

  在山东、安徽等地,记者发现“马路晒粮”比比皆是,一些乡镇公路的部分路段近一半路面被晾晒的小麦“占领”,有的村镇道路甚至只有三分之一的路面可以行走。

  山东夏津县丰顺裕果蔬合作社经营1400亩耕地,小麦面积1200亩。记者近期在这家合作社看到,由于前日下过一场雨,堆在院子里的已经收获的小麦部分被雨水淋湿,正在摊开晾晒。合作社理事长别玉华说:“仓储和晾晒设施还是短缺,只能堆在院子里,下雨只能弄点塑料布盖盖。现在院子占地5亩,放了十几台机械,再放点农资啥的,基本剩不下多少。”

  “今年粮食收成不错,小麦亩产1000多斤。”安徽宿州市志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王民主种了900多亩小麦生产良种。刚将90多万斤小麦销售给种子公司,他就开始担心秋季玉米收成晾晒问题。

  他说,由于缺乏晒场,烘干设备又买不起,他所有粮食的晾晒主要是运输到城外郊区的空地上自然晒干,但秋季天气多变,温度低湿度高,玉米干燥过程很慢,一般需要一周时间,去年他收了60多万斤玉米,足足晒了一个礼拜,花费人工、运输费用共3万多元。今年玉米长势不好,再让我掏这么多晾晒成本就困难了。

  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安徽省界首市家庭农场主刘大卫,他经营2000亩的良种繁育。在刘大卫看来,由于缺少晾晒场地,每年夏收夏种只能让合作的种子公司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一旦现场收购跟不上,就只能延长收割时间。“收回去没地方仓储晾晒,这时候如果碰上场雨就惨了,麦穗容易发芽霉变,那一年就算白忙活了”。

  安徽省天长市农委农经站站长房华玄介绍说,农户对于晾晒场地与烘干设备缺乏的问题反映很多,由于烘干设备投入过大,地方政府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补贴政策,但烘干设备属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从种植规模上看,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大户需求比较大,从种植品种上,玉米和水稻对于烘干设备的需求更迫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张云华说,目前包含晾晒场地在内的设施农用地审批涉及农业、国土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分工合作不明确,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严重影响设施农用地审批工作。

  安徽省界首市市委书记刘玉建说,从全国农村情况来看,粮食存储方面的浪费很大。许多地方的仓库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粮仓,年久失修,管理方式也落后,粮食在仓储、运输环节损耗很大,亟须粮食主管部门重视。

  多地受访对象建议国家根据生产布局规划,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烘干场所,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兼顾晾晒粮食等农业发展需求,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领域,顺畅产销对接,紧密联系收储企业,保障粮食晾晒收储安全。

  山东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同理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烘干机购置实行财政补贴,并给予一定奖励;探索建立粮食烘干社会化服务组织,对采用烘干机械烘干的粮食采取优价收购等鼓励措施;凡是不在公路上晒粮的农户足额领取农业补助,违反者不享受补助,引导农民采用机械化干燥,提高粮食的市场竞争力。